常州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

admin 发布于 2020-10-11 阅读(344)

  抢抓新工业、新能源、新基建、新动能机遇,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近日,市委、市政府发布《常州市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到2022年,以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规模要突破15000亿元。

  围绕加快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分别从集群培育、做强做大、创新发展、智能升级、绿色发展和人才支撑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

  在集群培育方面,提出加快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现“253”培育目标,即:培育以数控机床、机器人、农业和工程机械、高档纺机、环保装备、基础零部件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2个2000亿元集群;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石墨烯和碳纤维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型电力装备5个1000亿元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3个500亿元集群。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阵。

  “三年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水平提升聚焦;聚焦重点企业培育,促进企业发展水平提升;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聚焦制造模式创新,促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聚焦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打造,促进两化融合水平提升;聚焦多层次人才培育,促进人才保障水平提升;聚焦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园区发展水平提升;聚焦绿色安全制造体系建设,促进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提升。

  近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常州市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到2022年,以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规模突破15000亿元。

  行动计划的关键是“着力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通过它们,我们能看到3年后的常州工业新景。

  培育以数控机床、机器人、农业和工程机械、高档纺机、环保装备、基础零部件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等2个2000亿元集群;

  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石墨烯和碳纤维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1000亿元集群;

  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增,占全省十分之一,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0家,新增省级以上公共创新平台3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

  培育20个综合实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3个国内较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推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建设,累计培育5家省级智能工厂,省、市级智能车间总数超500家,其中,省级智能车间超150家;

  加快中小企业“上网上云”,1万家企业、10万台工业设备上云。完成省级高端装备赶超工程67项,认定省级首台(套)高端装备20个。

  培育15个省级以上绿色示范工厂、12个绿色示范园区,市级绿色工厂数达80家,建设多条绿色示范供应链。

  新增顶尖人才计划30人以上,省双创团队3个以上、省双创人才60名以上,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500个以上;

  全市髙技能人才总数达36.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60人,精细化培训100名以上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上成长型企业家和10000名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高端装备集群,依托金昇实业、常发集团、常州柳工、恒立液压、国机常林、国茂减速机等重点企业,在高、高档伺服系统、高精度液压传动系统、智能数控系统、在线远程诊断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有突破。

  ◆绿色精品钢集群,依托中天钢铁、东方特钢等重点企业, 在高性能基础件用特殊棒线材、高品质锻轧材等方面有突破。

  ◆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集群,依托东风日产、 北汽新能源、理想智造、星宇车灯等重点企业,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先进变速器、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有突破,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依托瑞声科技、精研科技、光宝科 技、银河电器等重点企业,在集成电路、信息通讯设备及工业软件等方面有突破,在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争取突破。

  ◆新材料集群,依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中简科技、碳元科 技、宏发纵横等重点企业,在特种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碳纤维以及新型功能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方面有突破。

  ◆新能源集群依托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亿晶光电、顺风光电等重点企业,在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风电、光热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上有突破。

  ◆新型电力装备集群,依托上上电缆、西电常变、华朋集团等重点企业,在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方面有突破。

  ◆轨道交通集群,依托中车戚机公司、中车戚研所、新誉集 团、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车体、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及整车制造上有突破,实现轨道交通车辆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 集成开发的跨越。

  ◆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集群,依托合全药业、常州四 药、千红生化等重点企业,在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药以及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验设备、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微创或无创诊疗设备和医用材料等方面有突破。

  ◆新型纺织服装集群,依托华利达、晨风、普灵仕、黑牡丹、 旭荣针织、东奥服装等重点企业,在新型纺织材料研发应用、纺织品后整理水平、设计能力以及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有突破。

  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业,做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到2022年末,产业规模力争突破300亿元。

  招引重大集群项目,瞄准重点特色产业和终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100亿元(10亿美元)以上项目。到2022年,每年招引超30亿元或3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不少于4个,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超亿元技改项目30个。

  龙头骨干企业。到2022年,5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力争达40家,1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百亿元以上企业(集团)力争突破20家。

  高新技术企业。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增,总数突破3500家,占全省十分之一。

  特色中小企业。到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总量的12%以上;新增10家以上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

  上市企业。力争到2022年末,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突破90家,滚动培育的“三个一批”在库企业数量达200家。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平台,集聚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落户常州,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对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开放研发平台,共享仪器设备。

  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等制造业集群,推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实施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巩固工业强基领域领跑地位。到202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以上;工业强基项目数量超20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加快形成适应常州产业发展的质量技术检测体系,到2022年,新增江苏省质量奖2个,总数达6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总数力争达118件。

  完善智能制造体系,加快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商。到2022年,培育20个综合实力强、服务水平高的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的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到2022年末,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200家,总数超500家。

  提升智能制造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传感系统,实施一批高端装备赶超项目,到2022年,新增省级高端装备赶超工程项目67个,总数达20个;认定省级首台(套)高端装备20个,总数超170个。

  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加大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到2022年,新增国家级设计中心12家,总数达3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总数超80家,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50家,总数突破100家。

  鼓励支持与国内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搭建以试验测试、评估认证、标准研制、数据服务、创新孵化等为主的智力支撑和平台服务,加快推动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向外开放输出能力,形成全市多层次、系统化的平台 发展体系。到2022年,培育3个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

  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力争实现1万家企业、10万台工业设备上云,培育1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强化职教产业支撑作用,加快“企业首席技师”队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到202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总数达36.8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60人。

  精准引进产业领军人才,绘制重点领域人才地图,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三年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500个以上。

  实施新一轮民营企业家建设“百千万工程”, 精细化培训100名以上领军型企业家、1000名以上成长型企业家和10000名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重点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创新核心区、功能区建设,力争跻身全国20强。加快推进常州经开区、金坛经开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升格为国家级。

  重大园区建设,到2022年,中以常州创新园完成合作项目20个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形成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加科教城、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的“一园多区”德资企业集聚区格局,引进德国优质产业项目突破200个。

  培育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分类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开发一批绿色产品。到2022年,培育15个省级以上绿色示范工厂、12个绿色示范园区,市级绿色工厂80家。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过剩产能压减力度,进一步加强长江大保护,加快腾退沿江1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加快建设沿江生态保护廊道。

  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落实“三个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措施。

  构建以各辖市区为主体全市协同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机制,扎实腾退一批低效利用土地资源,加快缩小与先进地区亩均产出差距。

标签:  常州光宝科技图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