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投资设厂达28年的港商梁伟浩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在9月21日举行的2018年莞港产业合作联合推介会上,梁伟浩的得利钟表有限公司与东莞道滘签署协议,公司将投资数亿元在道滘打造得利国际钟表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并将之建设为企业总部。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得利钟表1990年刚在东莞成立时是一个只有2间厂房、从事加工贸易的小企业。现在却成为拥有自主品牌,并在“钟表王国”瑞士拥有制造工厂的制表行业标杆。
得利钟表的发展历程正是东莞参与全球分工角色变化的“精彩缩影”。40年来,东莞从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边缘地带,转变为国际贸易的实力参与者,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
1978年9月后,东莞太平手袋厂挂牌成立,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正式揭开了面纱。几个月之后,同样是在虎门,早年离开家乡到香港发展的张氏兄弟投资的“龙眼发具厂”在龙眼村内破旧的张氏宗祠内开业,成为全国第一家落户农村的“三来一补”企业。
随着太平手袋厂、龙眼发具厂等一批港资企业的成功,港资企业纷纷进入东莞投资设厂。截至2018年7月,东莞有来自香港投资的企业7403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576.9亿美元,占全市的61.5%,累计吸收实际外资438.1亿美元,占全市的56.6%。
大批香港企业家来莞投资创业,为东莞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了东莞联系世界的“朋友圈”。他们不仅是投资者,还是东莞外资的“信使”和启蒙者。随着港资的进入,日资、台资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开始在东莞设厂。如台达电子和台升家具都在1992年投产,光宝电子则在1998年投产。
据官方资料统计,鼎盛时期,东莞拥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1万家。1995年,东莞的外贸达到辉煌顶点,当年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85.31亿元,而同年全市GDP总量仅为296.29亿元,外向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
依靠加工贸易,东莞的出口商品从以烟花炮竹为主变为以机电产品为主,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938万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7027.38亿元。
现在回头看,东莞发展加工贸易正好碰上了发生于上世纪十年代的全球制造业转移浪潮,凭借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东莞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依靠贴牌生产的“东莞制造”迅速占领全球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东莞贴牌生产—全球销售”分工模式,利用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的优势赚取稳定的加工费的老板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代工企业没有品牌和技术,一下被推到了生死边缘。
怎么办?敢为天下先的东莞人没有退缩:2008年,东莞在全国首创了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崭新模式。2010年,东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2012年,在东莞举行的外博会正式升格为加博会,成为全国迄今唯一直接服务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博览会。
此外,东莞还通过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45条等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创设、收购和引进品牌,以自主品牌拓展境内外营销网络,以此帮助东莞制造切入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谈起转型的艰难,梁伟浩颇有感触:“加工贸易企业做自主品牌这条路不容易,我们吃过亏。好在坚持了下来。”因为坚持,得利钟表现在成为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自主品牌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端钟表制造企业,业务遍布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积极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新体系,打破外来技术依赖,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到“设计+研发+生产”、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转变,竞争力增强,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在东莞曾开展过加工贸易的10572家外资企业中,5912家已从加工贸易全部转化为一般贸易;4660家加工贸易企业中,36%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464家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加工贸易企业建立起自主品牌,拥有品牌数超过12000个。利用外资“借船出海”转型成为自主创新“造船出海”。
通过转型升级尝到甜头的东莞企业开始在全球化的新背景下积极布局,通过“走出去”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远在万里之遥的华坚埃塞俄比亚工厂里,超过6000名当地员工和100多名中国员工忙碌在生产线上,他们生产的优质皮鞋将出口到欧美等高端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东莞共有类似华坚一样“走出去”企业超过370家,投资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在推动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东莞也没有忘记练好“内功”:2016年,东莞成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目前已经形成三批40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改革做法;作为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滨海湾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东莞还创新方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在全国率先建立跨境电商“三互”通关模式、推动国际邮件互换局投入运营……
目前,东莞的外贸呈现量与质齐跨越的良好局面。2017年东莞全年进出口总值1.23万亿元,连续3年突破万亿元关口,创下历史新高,同时连续两年跻身海关总署评选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位,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大手笔建设滨海湾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放的东莞已初步形成新的优势、平台和格局,曾经的“世界工厂”正向全球递出一张开放的新名片。
1995年,东莞进出口总额达到1285.31亿元,而同年全市GDP总量仅为296.29亿元,外贸依存度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2017年,这一数据下降到161.8%。
1979年,东莞共签订来料加工项目140宗,实际利用外资仅有173万美元,而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17.20亿美元。截至2017年,东莞累计利用外资项目11959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4.08亿美元,年均增长31.6%。2017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26.08亿美元。
1988年,雀巢落户东莞,这是第一家落户东莞的世界500强。目前,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中已有86家在东莞投资办厂。
1978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3938万美元,出口商品以烟花炮竹为主,其次是水草(草织品)、荔枝干、腊味等农副土特产品。2017年,与东莞通商的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实现进出口总额12264.4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5237.9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达74.5%,是1990年的236.9倍,年均增长22.4%。进出口总额排全国第五位,出口总额排全国第四位。
40年来,东莞的外贸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5年,东莞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市的比重为96.8%,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为3%,到2017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下降到了52.8%。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上升到了43.4%。
这两个词形容的是“东莞制造”通过贴牌走向世界到依靠自有品牌和自有销售渠道走向世界的转变过程。
从1978年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开始,大量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落户东莞,通过港商、台商等“大船”的资金、技术和营销渠道,与自身的劳动力、能源及土地成本等要素相结合,东莞制造“借船出海”,涌向全球每个角落。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大量的企业开始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创建自有品牌,有的甚至直接收购原来代工的品牌,“走出去”直接在海外设厂,“造船出海”成为东莞对外贸易的新趋势。
开放是植根在东莞灵魂深处的基因,坚持融入全球的开放是“东莞密码”的重要内容。目前的东莞虽有对外开放的传统优势,以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契机,但当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全面对外开放的高端载体多点开花,东莞开放的先发优势已经逐步弱化。
在今年的东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东莞市委梁维东提出要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东莞如何才能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或许1978年和2008年发生的事情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开放型经济1.0时代,东莞抓住港资、台资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次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为我国走向全方位开放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东莞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形成多条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创新的做法和举措,全市外源型经济一步一步地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提升。正是靠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退之间,东莞大变,最后取得了胜利。
目前,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东莞又走到了抉择的关键点,最后还是得依靠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因为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
2016年,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短短2年左右时间,就取得了44项经验,其中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可以说,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上,东莞再一次为全国探路。
除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东莞还要在国际创新合作、经济管理服务、投资贸易服务、产业国际合作、公共服务管理等方面继续探路,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向开放型经济2.0时代迈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