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IMS最佳集成位置在哪?3D TOF技术分辨率和价格会如何发展?

admin 发布于 2022-07-31 阅读(166)

  哈曼中国ADAS功能开发高级总监尚涵宇;Cipia中国区总裁李斌;深圳奥锐达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康明山;虹软科技有限公司视觉车载事业群副总经理陈锋

  在访谈环节,大家围绕判断IMS未来发展趋势和功能创新;DMS/OMS产品会发生什么样的演进或形态变化?扩展到OMS,TOF分辨率和价格会如何发展?未来IMS产品集成的最佳集成位置选择是哪些?等话题展开讨论,四位访谈嘉宾围绕上述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哈曼在做产品这块是开放性的,在舱内感知和ADAS这块有着多年深入的研发经验。有三点可以分享:第一个方向是座舱未来10年之内成为第三空间会被大范围看到。第三空间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商务的,真正用户体验、使用感想发挥到极致,也会带来舱内新的大规模场景应用。第二个方向是新的交互感受,我们通常为了实现舱内技术,需要几大支柱,需要舱内的硬件,包括摄像头等传感器、域算平台,包括车内交互屏、振动、、吹风、灯光等功能,在舱内交互的不仅是一个地方,也会有更多的体验,我们的软件算法如何配合硬件发展,给客户带来好的交互体验也是需要关注的点;第三是舱内监控几个大步骤:在乘用车方面驾驶员监控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保证驾驶员的安全,之后在扩展到舱内人员的体验上。而商用车更多是运输,更多的是关注驾驶员安全。如果到了公交小巴上,关注点我们希望可以把舱内感知的体验扩展到更多人,给全社会做贡献。技术也需要软件迭代,把算法和AI发挥极致。

  我们总部奥比中光是国内3D视觉第一家上市公司,深圳奥锐达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车载3D视觉传感器方案提供商,是一家集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体的高新科技公司。公司自2019年成立起一直致力于创新的激光雷达和车载3D摄像头底层核心元器件及新型架构的设计,公司产品包括面向移动机器人行业和汽车行业的激光雷达和3D TOF摄像头产品。3D TOF这块技术今年是爆发的元年,理想L9的上市带动了主机厂开始研究TOF技术。我们也是作为3D TOF主要玩家,可以看到随着座舱内IMS发展,未来2D开始向3D演化,逐渐从2D的看的清楚到3D的看得懂和看的准的趋势发展。

  从广度来说从DMS到OMS到IMS是比较明确的发展趋势,未来人类眼睛和双手得以解放,从存粹的安全到更多的舱内的互动。从深度来说,随着各个国家政策的推出,驾驶员监控的技术也随之提升了高度,Euro-NCAP中除了一般的疲劳监控,还有分心、驾驶区域、非驾驶区域,对于只是想来尝试的厂家来说提高了技术门槛。早期间接通过方向盘,行车轨迹来判断是否疲劳驾驶,随着自动驾驶功能增加,视觉和传感器介入疲劳监控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计算机视觉技术,虹软已为各领域推出多种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为全球各类知名的设备制造商提供个性化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

  IMS在未来2-3年是巨大的发展方向,Cipia是智能传感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使用基于边缘的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移动体验。专注于汽车座舱内环境,提供驾驶员感知-驾驶员监控系统、座舱感知-占用监控系统和Cipia-FS10-车队和TSP的驾驶员监控设备。Cipia是Euro-NCAP标准制定顾问,和国内传统车厂合作多年,并且助力新势力这块在海外市场法规规范的良好发展。

  TOF刚开始应用分辨率比较低,价格也高于单目摄像头,市面上只有30万的TOF,舱内的DMS这些功能需要精细化的感知,将来扩展到OMS,扩展到人,分辨率要求比较高, 功能需求角度对硬件的要求, TOF技术的功能应用、分辨率和价格会如何发展?

  3D的技术有差异化的优势,它有深度的信息,而且抗干扰、在强光环境、雨雾天气、夜间光线差的情况下人脸识别、视觉感知、手势识别都会做的比较精细,也是不可替代的优势。

  随着未来座舱感知技术的发展,用户不只满足于做Face ID的功能。在自动驾驶级别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主机厂如华为的M7和理想的L9主打家庭和商务,逐渐关注座舱内的安全和功能体验。随着自动驾驶的解放双手,开始从驾驶员转到乘客舱内娱乐的层面,需要更多的动态手势多模交互,显示屏也开始使用ToF技术做催化剂。未来3D TOF也会助力IMS的发展提升提升用户体验。首先座舱里面手势交互是确定普遍的应用,未来也会和AR-HUD进行融合,通过视线追踪来做实时动态的调整AR-HUD投射的位置、也可以在倒车泊车场景下通过视觉调整后视镜,也可以让视觉和语音融合,这是由于语音识别缺陷也可以通过视觉来弥补,比如通过视觉和发出指令的方式打开窗户实现多模交互的目的。

  如何提升分辨率这块,一方面我们未来也会和产业链一起会做迭代,3D视觉成本随着供应链整体演化也会逐渐降低。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通过传感器融合实现,可以通过TOF摄像头替代比如方向盘座椅中传统的重力传感器等,在OMS乘员检测、检测中TOF也可以做,整体需要和Tier1等产业链企业一起努力降低成本,这块难点可能涉及到主机厂跨部门的沟通协作,我们也呼吁主机厂管理层需要自上而下统筹整合达成功能和成本的诉求。

  安装位置没有绝对好坏的问题,最终取决于解决什么样的功能问题,另外装在什么位置需要考虑功能、安全、美观和视野范围等。同时和硬件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之前装在A柱上传感器比较小,随着摄像头像素逐渐提升,获得的信息也随之提升,另外一块和摄像头Lens相关。早期如果想增加视野范围就需要球面镜,导致变形,就需要确定是否有AI算法做补偿。舱内感知最终取决于装的摄像头的数量和看到的信息,就算舱内装的大部分是摄像头,还是会有死角,可能就需要引用毫米波雷达和3D TOF技术来进行弥补,最终就是到硬件等成本方面和如何给客户带来更好体验博弈的过程。

  核心不是IMS集成哪个位置而是你要关注谁,取决于关注点和功能定义是什么,放在A柱主要关注驾驶员,用一个60FOV的模组就可以做到,如果做一个大视场角要去关注二三排的乘客,放在顶的位置会更好,如果考虑隐私安全数据安全的问题,可能放在中控的位置单独去做,需要的时候通过摄像头把它单独打开。不关注乘客位置可能就在中间或者右侧。另外需要考虑成本的问题,不同位置对造型的要求也不同,主机厂造型设计一旦确定很难推翻,模块和硬件设计也需要去匹配,奥锐达作为方案商帮助主机厂做模组参考设计,需要和造型部门沟通如何把模块做小,放在什么位置去解决参数、温度功耗、视场角、安全的要求,同时也要解决造型部门的诉求,帮助主机厂的规划设计和落地部门解决造型部门落地难点的问题。

  概括一下需要从功能、成本、算法能力三个角度去考虑。算法能不能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补齐一些遮挡的缺陷实现最终的功能。从软件和硬件考虑,硬件的架构需要放在功能安全的要求下去做。

  智车行家,专注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智慧共享互动交流平台,组建了10+行业交流群,定期放送线上专题直播。

  群内包括国内500+主机厂、系统集成商等,涵盖企业总经理,研发总监,主任工程师,高校教授专家等,集合自动驾驶产业链行业精英。欢迎进流。

  【LiDAR要闻】Cepton推最新激光雷达;MRSI 宣布与Lumentum合作;森思泰克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3倍

  【LiDAR要闻】亿咖通与Luminar合作;Blickfeld获1500万欧元融资 ;Aeva首批4D激光雷达交付

  【ADAS要闻】百度发布第六代量产无人车 ;四维图新宣布与多家企业达成自动驾驶合作;小马智行获准在京开启无人化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

标签:  光耦怎么测好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