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扶持日本芯片技术却遭反超反击无果动用手段逼溃日本厂商

admin 发布于 2022-08-27 阅读(144)

  美国与日本之间建立关系以后,“相爱相杀”是他们交往的主旋律,他们之间既有相互攻杀的历史,又有相互扶持的过往,商业领域亦是如此。

  热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时候流血拼命得罪人发起的热战,却一点好处捞不到,遇到中国志愿军这样的“硬汉”,甚至还要亏本。

  在全新的时代到来之时,寻求一种全新的赚钱模式成为美国资本的首要目标,他们将目光投到科技战当中,认为发展科技必将成为未来获取巨大利益的重要手段。

  日本在二战中受到深重打击,国家因为侵略战争失败陷入深渊,日本本土几乎成为一片废墟,66个主要城市,各个硝烟弥漫,战败后的日本人终于在吞下苦果以后,明白一个道理,依靠武力入侵搞殖民统治这条路太危险,一旦失败就会万劫不复,远不如搞科技入侵赚钱,只要自己拥有领先科技,就可以去其他国家赚钱,风险低、收益高。

  日本虽然与美国在同一时期产生同样的认识,但是他们的处境却大不相同,美国正是强盛状态,而日本则是濒临灭亡的战败国,如果没有人对日本伸出援手,等待日本的将是无尽的贫穷和无望。

  对于日本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美国急需在亚洲一个桥头堡,经过深思熟虑以后,美国选择日本作为他们在亚洲的利益代言人,而处境极差的日本则非常愿意成为美国当时的“一枚棋子”,毕竟这样就可以获得美国的一些支持,有了重新翻身的机会。

  就这样,二战中生死相搏的两个国家走到一起,将各自的仇恨和过去放在一边,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共同朝着发展科技的致富之路远行。

  早在1830年代,英国人巴贝奇就研制出了机械式数据分析机,当时输入数据的方式还是在硬纸卡片上打孔,而这张硬纸卡片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存储器。

  1930年代时,美国IBM公司在存储器的研制上取得进展,生产出一种名为“磁鼓存储器”的存储设备,这种设备虽然在当时很先进,但是却十分巨大,长度2-3米,存储能力却十分有限,只有几KB。

  1947年时,美国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美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美方的大力投入,因为当时的刚成立不久的美国空军为了争取更多的军费,把电子工业研究发展列为军事发展项目,投入高达一百万美元。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得到如此多的资金注入,如同动力强劲的快车一样,在实验的路上急速奔跑,终于在1951年4月研制成功旋风计算机,这在当时可是第一台具备程序存储功能的计算机,称其是世界领先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美国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12月研制出世界第一个锗晶体管,为了将晶体管商业化,威廉·肖克利博士带领自己的团队回到加州圣克拉拉继续研究。

  1957年,因为威廉·肖克利博士的脾气太臭,他手下的精英们不愿意再和他共事,8人出走,组建仙童公司。

  1959年,美国老牌电子巨头德州仪器,在这一年成功开发出集成电路,这已经将电子工业发展到仅次于芯片的地步。

  美国坐拥仙童、IBM、德州仪器等著名企业,手中的电子工业核心技术众多,想要在电子科技领域超越美国,如果不是直接得到美国人的支持,恐怕很难做到,美国人自己也对此十分自负,认为他们的科技如此领先,实难超越。

  如果将电子领域分为几个阶段的话,晶体管属于入门、半导体属于进阶、集成电路则属于高级,美国研制出集成电路,显然是在这个领域的大佬级别,而此时的日本,还只是处于晶体管时期,是一个刚刚入门的新人级别。

  美国人在电子科技领域远远领先日本,自然要趁机寻找赚钱的机会,将自己生产的先进的科技产品卖到日本,以此来获得盈利,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一步。

  1953年,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索尼公司前身,以2.5万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西屋电气引进晶体管技术。

  1956年得益于晶体管技术的引进,日本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生产出SONY袖珍收音机,这种SONY袖珍收音机一上市便赢得满堂彩,销量一路飘红,毕竟音乐爱好者再也不用扛着一个大大录音机走上街头,这种小巧时尚的音乐播放装置,让他们成为日本街头的弄潮儿。

  晶体管技术不仅让索尼公司迅速壮大,日本日立、三菱、NEC、OKI、东芝、三洋等公司也随之高速发展,他们纷纷从美国RCA和西屋电气购买晶体管技术的专利授权,美国人自然也愿意将这种专利卖给日本人换钱,他们对自己的技术非常有信心,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开始在晶体管集成电路领域飞奔,而日本人还在使用晶体管制作收音机,就像是一个大人看孩童一样,并不担心日本人能够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日本人利用晶体管生产录音机是客观事实,但是这样的商业表现并不代表日本人没有进取心,日本人得到晶体管专利授权以后,开始大量研制生产晶体管,尽管在技术层面无法超越美国人,但是日本人并没有就此服输。

  日本人见无法超越技术,转而在成本上做文章,由于当时美国工人的费用非常高,月薪甚至已经超过300美元,而同时期的东京电子厂的日本工人,月薪仅仅是30美元,还不及美国工人的十分之一。

  在人工费用的优势上,日本人生产的晶体管质量可靠,价格比美国低廉,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在国际也逐渐打出名气。

  美国虽然不在意日本人获取晶体管的技术,但是美国非常在意经济,如何能够在日本,利用电子科技获取利润,这才是重中之重。

  只不过日本人更谨慎,市场始终保持严防死守,不允许美国产品大量进入,即便是在无法拒绝的情况下,依然提出苛刻要求,以提高进口关税、发放进口许可证等方法来限制美国企业冲击日本市场。

  日本的严防死守让美国企业很难受,最终美国施压,要在日本开公司,日本人则一直不同意,不过,日本当时的地位不高,虽然抗衡了4年之久,最终依然没能完全挡住美国企业进入。

  日本人虽然迫于无奈答应美国企业入驻,但是也没忘记给美国企业设置障碍,首先,美国想要在日本开公司,必须是美日各占50%的合资企业;其次,美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必须低于10%;最后,日本还提出,三年内必须向日本公开相关技术专利。

  日本人提出的几点要求,美国人答应了,这也直接导致日本人牢牢控制市场,并且在几年后得到美国企业的部分专利,而美国企业在日本扩大了市场,取得更多利润,至于公开一些专利技术,对美国企业来说也无所谓,毕竟他们对自己的科技水平很有自信。

  日本本身并不是一个敢为人下的国家,即便是在逆境时期能屈能伸,但它总会在有机会逆袭的时候,力争翻盘,哪怕对手是美国也一样。

  日本电子产业的科技虽然不如美国,但是日本却不乏一些电子领域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有些人留在国内效力,更大一部分人才却选择去美国追求发展。

  美国各个电子领域的企业中,甚至是一些高管位置,或多或少都有日本人参与,日本通过这些留美的高端人才获取信息,其中包含美国科技公司的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都是难得的核心信息,日本利用这些信息,在电子科技领域取得飞速发展,很快便能够生产集成电路。

  日本的科技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与美国相比依然有差距,尤其是1972年,IBM曝光FS计划,将在1980年之前,研制出储存1M的DRAM内存芯片,这一计划曝光以后,让日本人非常着急,因为他们当时已有的DRAM内存芯片,储存量仅有1K。

  日本人虽然心急,但是技术落后很难短时间迎头赶上,IBM如同一头巨兽一般,在美国施压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冲入日本市场当中。

  面对美国IBM电脑的入侵,日本人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他们的思路十分清晰,对当时的处境进行例行的分析。

  IBM电脑的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软件和CPU方面,日本基本没有反超的机会,如果在电脑整机上与IBM进行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想要绝地反击,唯一的希望就是在与软件关联性不强的硬件上入手,日本当时选择了以DRAM内存芯片为着手点,展开反击。

  日本开始大力发展“DRAM制法革新”项目,由日本官方牵头,日本日立、NEC、富士通、三菱、东芝五大龙头企业参与,共同组建日本VLSI联合研发体,各司其职的团结在一起,每一个公司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总投资400亿日元。

  日本VLSI联合研发体非常成功,经过四年的合作,日本在DRAM内存芯片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直追美国。

  1978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普及程度高速提升,全球电脑年销量已经来到20万台大关,未来电脑生产数量会越来越大,对内存的需求也就更多。

  1980年,美国惠普公司对DRAM内存芯片发出需求订单,共吸引来3家美国公司和3家日本公司前来竞标,信心满满的美国公司,在这一次竞争中黯然退场,最终中标的公司是日本的日立公司。

  惠普作为一家美国公司,没有选择美国企业为它提供DRAM内存的原因是,美国公司的不合格率,最高达到了日本公司的6倍,对商业公司而言,在价位差不多的情况下,自然要选择产品质量更好的公司合作。

  日本公司由此打响名头,在全世界的订单如雪片一般纷至沓来,在1983年间,除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在销售256kbDRAM内存外,其余订单几乎都被日本的公司所包揽。

  发展到此时,日本逆袭美国电子科技领域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大势所趋之下,日本企业再接再厉,不断前行发展,1984年时,日本已经可以稳定生产1M的DRAM内存,三菱公司更是公开发布出4M的DRAM内存技术。

  面对日本的穷追猛打,美国人逐渐发现,曾经只会利用晶体管制造袖珍录音机的日本,已经在电子领域成为可以和美国在DRAM内存领域抗衡的巨头,甚至隐隐之间已经有超越美国企业的趋势。

  为了避免日本逆袭,在DRAM内存领域抢占美国在全球的市场,美国开始将国内数十个技术公司聚集在一起,希望通过这样的联盟形式,模仿日本的VLSI联合研发体,实现技术再次领先。美国人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们的联盟如同镜花水月,有名无实,组员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核心技术互相公开,各怀鬼胎之下,联盟不了了之。

  1985年,一路高歌猛进的日本企业,已经占据DRAM市场90%的份额,面对这种局面,美国企业想要靠市场竞争已经很难将逆袭的日本企业打压下去,他们一直想靠科技赚钱的想法彻底被日本这位后起之秀打败,不仅在局部被日本技术层面超越,还被抢占了市场。

  1985年,美国祭出反倾销的大棒,美国企业在这一年指控日本不公正贸易行为,经过美国商务部与日本通产省谈判,日本与美国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

  协议签署后,日本需要将原来的要求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占有率从10%增长到20%,同时也标志着美国从全力扶持日本经济,转变到开始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控制,最重要的是,美国利用301条款对日本企业进行调查,使日本企业很难发展。

  日本企业从此以后的几年里,想要将产品出口的难度顿时增大,如果日本想要将自己生产的芯片销售到美国,则需要美国对芯片进行查验,合格以后才可以投放市场,但是芯片是科技产品,一旦审核时间过长,产品就会过时,在某种角度来看,审查与禁止销售的区别,其实并不大。

  受到美国制裁的日本,电子产业不断下滑,在1989年日本破碎以后,日本电子产业更是雪上加霜,在2000年的时候已经全球份额仅剩下20%左右,反观美国,因为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存在,对日本的压制力度自然更加强,这也间接帮助美国在芯片领域,战胜日本。

标签:  光宝泰国仙童光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