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光股份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admin 发布于 2023-08-04 阅读(56)

  2022年,公司经营管理层按照董事会的战略部署,沉着应对外部环境、市场格局带来的复杂影响,化被动为主动,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奋楫前行,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向全体投资者交上了满意答卷。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21.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3.22万元,同比增长13.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79.41万元,同比增长18.02%。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领域主动应对外部各项挑战,实现了主要经营指标全面增长。国内灭弧室通过细分目标市场,紧盯重点用户,坚持不懈开发新用户、新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国际业务按照灭弧室带动配件业务提升规模的策略,实现了逆势增长。2022年度全年灭弧室销量超过100万只,行业第一地位持续稳固;电子陶瓷业务在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内配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优质用户提升盈利水平,外销收入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子陶瓷业务踏入行业第一梯队;电气配件业务在稳定固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盈利水平较上年大幅增强,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业务紧抓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技术和市场运营优势,瞄准国家及各地方重点项目持续发力,整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储能业务紧抓市场爆发的历史性机遇,新业务开拓业绩突出;氢能源业务通过深入研判国家及相关省市氢能源发展政策,充分发挥自身在氢气制造和气体生产方面的运营经验,在有序扩大产能的基础上,调整运输方式,启用管束车运输,扩大业务半径,全年收入利润实现高速增长;集热管业务成功实施3项户用光热工程项目,实现了由集热管生产到可提供光热(光电)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工程施工的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承担国家“卡脖子”项目取得新突破,换流变有载分接开关用真空灭弧室在国家重大工程溪洛渡送电线路中带电运行,国内首家实现高铁车载开关用真空灭弧室国产化,并批量商用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挑战252kV真空灭弧室世界难题,联合中国电科院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电压领域真空灭弧室研发不断提速,形成145kV到252kV产品系列,为高压开关去氟化打下坚实基础;适用新的应用场景,开发多晶硅冶炼用断路器真空灭弧室、陆上风电用产品、充气柜用固封极柱等新品类,迅速形成批量销售并形成经济效益。同时,公司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1)开展户外环氧材料研究实现国产化替代;(2)进行12kV、40.5kV电极极限开断能力研究,实现灭弧室小型化;(3)建成陶瓷实验室为陶瓷材料和工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4)揭榜西电集团新型储能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形成解决方案。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持续快速增加,企业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引领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愈发明显。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智能制造产线投入力度,全年完成实施行业首台套真空灭弧室数字化产线一、二期建设项目并稳定运行,实现产线%,三期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精心打造真空灭弧室精准配送智能产线,建立节拍化、连续流的人机协同产线%,提升产线%以上;建成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颠覆了传统库房管理模式,推进了仓储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导电杆智能生产线一期已进入实施阶段,将实现核心零件生产自动化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2022年公司获得“陕西省智能工厂”称号,“精准配送”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施“卡脖子”“国重项目”项目攻关,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敢于啃硬骨头的技术研发队伍,尤其是公司“博士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司充分挖掘装备工程技术相关人员的潜力,通过智能产线人的具有规划设计实施能力的智能制造团队。公司不断创新薪酬管理和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业务发展和企业效益情况按期对用工总量、薪酬总额进行管控,建立了“业绩决定用人、效率决定用工、效益决定薪酬”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人才培育激励模式,制定了《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激励办法》,通过“3+1”培养模式,加快青年员工全面成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核心力量。

  报告期内,公司以打造坚强安全供应链为目标,通过优化采购方式、合理分配供方资源、大力开发新供方等措施,有力保障了生产运营的物料需求。统筹推进质量工作,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通过一系列质量管控措施的实施,质量损失率同比下降21%,灭弧室和固封极柱产品周期质量退赔率同比下降超50%。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贯彻“增产不增污”环保要求,实现减量达标排放。面对2022年持续高位的原材料和物流成本压力,公司逐项梳理成本价值链,通过全面预算测算利润缺口,系统组织、策划实施降本增利项目10余个,以灭弧室、固封极柱产品销售结构优化、部分产品售价调整、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技术、采购降本、期间费用管控、资金、财税筹划增收等举措,全面完成了既定的利润指标,实现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所在的电气装备行业处在成熟发展期。真空灭弧室及其相关产品作为该行业细分元器件领域,受社会用电需求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直接影响。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0%。2023年预计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拉动电力消费需求增速比2022年有所提高。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长6%左右。综上,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快速增长的社会用电需求和电力投资、基建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带动真空灭弧室行业的需求增长。

  在过去一年,随着“双碳”战略的加快推进,国家及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电气电力行业发展,其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及陕西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对公司所处行业构成发展利好,可有力推动公司的发展。针对光伏领域,公司已开发12kV、24kV多晶硅冶炼用断路器用系列真空灭弧室,并批量供货市场。海上风电近几年飞速发展,装机容量逐年增大,从过去的单机容量2兆瓦逐步发展到8兆瓦、12兆瓦,因此开关从40.5kV逐渐向66kV增容。公司在高电压真空灭弧室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已进行了多年技术储备,开发出了72.5kV、126kV、145kV系列真空灭弧室。作为世界级难题和未来环保型替代产品,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院所,完成了“252kV单端口真空灭弧室”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在绿色线开关的环保型开关领域,公司已开发全系列环保型充气柜产品。

  作为电力电子元器件的细分行业,其发展趋势在保持现有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国产化替代、配网自动化及新应用场景的开发成为该行业的主要趋势,作为真空灭弧室及其系列产品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也在积极布局行业战略制高点,特别是加速推动产品向高压、低压两端延伸,针对细分市场主动引导,实施差异化设计,形成了风电、光伏、快速开关、轨道交通、换流变有载分接开关、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专用产品,随着高压电网、智能化电网、城乡配电网和电网改造计划的逐步落实,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加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

  2022年是我国储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一年,政策、技术、应用、市场机制、产业链均实现了突破。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公开的项目信息和状态统计,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全年并网项目总规模达到7.762GW/16.428GWh,与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此前发布的2021年全年2.4GW/4.9GWh的投运规模相比,同比增长达235%(按容量规模比较)。截止2022年底,我公司储能项目已在青海、山东、甘肃、、湖北、内蒙、广东、海南等地落地,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报告期内,储能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一是百兆瓦级储能项目成常态。2022年,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6.9GW/15.3GWh,单个项目规模与以往相比,大幅提升,其中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了并网运行,5倍于去年同期数量,而规划在建中的百兆瓦级项目数更是达到400余个,其中包括7个吉瓦级项目。二是26省市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GW。国内2022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GW/259.2GWh。三是2022年,陕西、山东、浙江、河北、四川成都、安徽、广西、湖南、青海、河南等十省市先后公布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16个,规模合计22.2GW/53.8GWh。示范项目以独立储能或集享储能项目为主。四是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2022年,国家和各地方共发布了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为代表的市场规则相关的政策近百项,市场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为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开启了新的篇章。上述几大趋势将成为2023年储能市场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

  报告期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科学分析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从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我国氢能战略发展的蓝图。各地抢抓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已有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山东等30余个省市级的氢能发展规划相继出台,通过加强对氢能相关产业的支持,推动氢能形成规模产业。《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预计到2025年,氢能发展的政策环境体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省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绿氢制备及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公司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制氢工艺不断创新,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好公司产、运、销一体的支点作用。

  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经受了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考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迟缓,全球需求和供给不均衡的矛盾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二是多边主义的贸易规则不断受到挑战,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加速转向不利于全球贸易增长。各主要经济体的刺激性财政政策基本退出完毕,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降,市场流动性趋紧,对跨境投资和贸易往来将带来较大压力。三是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贸易形势的复杂性。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和避险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一方面从价格端促使全球贸易额提升,但更大的影响是极大地扰乱全球市场秩序,冲击全球贸易格局。

  公司牢牢把握“真空器件带动上下游产品销售”的策略,结合国际贸易风险治理的要求,筑牢业务风险防控,利用公司多年海外业务的积淀,通过详实的市场调研、项目跟踪和过程管控,确保项目和订单落地,报告期内,在真空灭弧室出口数量、份额提升和相关电气配套产务突破方面均取得不俗业绩。

  电子器件板块包括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相柱和太阳能集热管等电真空器件产品;电气配件板块主要以操纵机构为主,电气配套产品、灭弧室零配件等产品为辅;电子陶瓷板块以生产电真空陶瓷为主;国际业务板块以真空灭弧室和固封极柱产品出口、金属化瓷壳进口为主,辅以电气配件出口等。真空灭弧室相关业务作为公司主业,报告期内紧盯市场和客户需求,调整产品生产及销售结构,积极开辟风电、光伏、核电、轨道交通等真空灭弧室类产品新市场,围绕“一、二次融合类产品”、新型电力系统用产品等主流需求趋势,高质量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

  (1)储能业务是公司控股子公司宝光智中的核心业务,主要拥有三大储能关键产品EMS、BMS、CTP(无模组PACK)。EMS系统源于清华大学研发电网调度与控制技术的积累,具有优异稳定性。新能源储能EMS系统经过电科院功能测试,与普通制造商“自下而上”设计的EMS系统有本质区别,更适合电网调度对储能系统的调度要求。公司的EMS系统技术,契合国家能源局新正式发布《电并运管理规定》和《电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助力客户参与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完善,具备稳定、安全,高效的性能特点。储能产品结构从PACK级—RACK级—系统级全覆盖。电池PACK采用先进的CTP方案,PACK内部实现无模组,整个电池包电芯实现一次焊接完成,充分体现公司在电池PACK设计及制造的先进能力。到本报告期,三大核心产品均在多个场景得到广泛应用,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2)氢气业务在报告期内以氢气制造为主,附带生产氮气、氧气、氖气、氦气等多种气体,报告期内,氢气市场需求旺盛,产能饱满。在做好氢气及其他气体生产的同时,氢能源业务从上游制氢,向中游氢气储运,下游氢能源利用进军。在氢气储运方面,积极扩充运氢管束车运力,有效增加氢气运输量和拓宽氢气运输半径,为公司氢气扩大市场销售提供了条件。在下游氢气利用业务上,积极与本地区行业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合作,在稀有金属用氢、管道掺氢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1.真空灭弧室相关业务主要产品及用途:公司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电真空陶瓷、高压电器配件及以操纵机构为核心的电气配套产品可划分为七大类八百多个品种,具有标准化、系列化、小型化、长寿命、高可靠、专业化等特点。主要应用于电力的输配电控制系统,还应用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铁路、广播、通讯、工业高频加热等配电系统。具有节能、节材、防火、防爆、体积小、寿命长、维护费用低、运行可靠和无污染等特点。真空灭弧室从用途上又分为断路器用灭弧室和负荷开关用灭弧室,断路器灭弧室主要用于电力部门中的变电站和电网设施,负荷开关用灭弧室主要用于电网的终端用户。

  2.储能及氢气相关新能源业务产品及用途:储能业务利用储能技术,为维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同时也提供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开发、技术解决方案、系统设备集成、工程建设管理以及储能应用咨询等服务,主要应用场景为火电储能调频、新能源侧储能、电网侧独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氢能业务主要从事氢气上、中、下游产业经营,基于氢气的上游制造、中游储运和下游产品以及产业协同发展,兼营氮气、氧气、氩气、氦气等特种气体业务。

  1.真空灭弧室相关业务在生产经营中坚持“品质为王兼顾成本领先”,凭借真空灭弧室系列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核心优势资源及国内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线,核心零件全部自制优势,实施差异化生产、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公司的销售模式为产品直销,直销渠道有自营和“宝光e购”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渠道;生产模式主要为“以销定产”。

  2.储能及氢能相关新能源业务:储能业务依托EMS、BMS、CTP无模组技术等核心产品,全力开拓储能工程业务,凭借电力储能辅助服务的优化控制策略和性能提升能力,自持或代理运营各类电力储能资产,提供调频、调压、调峰、备用等各类电力辅助服务。致力于围绕核心技术构建“产品——工程(采购与系统集成)——运维”的全产业链循环模式。储能工程项目作为带动产品销售的手段,快速占有储能市场。

  氢能业务主要以为客户提供不同纯度的氢气为主,兼营氧气、氮气、氩气、氦气等多种特种气体。销售模式为产品直销,在经营模式上氢气运输业务以短途运输和运氢管束车模式为主。

  1.市场驱动: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发新客户,配合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挖掘各类产品市场需求,在锁定集团公司内配市场订单的基础上,抓住一二次融合、光伏、海上风电、大电流、绿色环保型等新领域灭弧室产品需求增量,持续巩固真空灭弧室产品市场第一地位。

  2.技术创新驱动:公司主营产品由中压配电市场向高、低压输电、轨道交通开关、风电开关用产品、多晶硅冶炼用产品等领域延伸。依据细分市场需求,公司针对性差异化市场需求,开发了风电、快速开关、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专用产品。

  3.内部管理驱动: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打造支撑市场拓展的产能、供应链、质量等管理体系,有效提升订单保障能力。通过全面预算统筹策划、实施度利润保障项目,实现经营业绩高质量发展。面对持续高位的原材料和物流成本压力,公司系统梳理公司全成本价值链,重点实施灭弧室、固封极柱产品销售结构优化,提高新产品销售占比。实施技术、采购降本、期间费用管控、资金与财税管控增收等举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4.智能制造驱动:报告期内在公司智能制造战略指引下,通过优化构建3#灭弧室后工序智能配送精益线#灭弧室检测智能产线,树立了行业内制造领域智能标杆产线,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力保障年度生产目标,持续保持全行业领先。3#产线#厂区分别获得了工信部“优秀智能场景”和陕西省“智能工厂”称号,为公司在十四五期间数字赋能提供持续支撑。

  5.新能源产业驱动:报告期内,公司储能业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持续优化EMS系统性能,不断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多个储能项目的应用落地。氢能业务通过加大产线技改力度,实现产能上到新台阶,深度挖掘市场需求信息,推动管束车运力提升,不断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新增客户带来收入的快速增长。光热业务依托核心产品,快速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变,成功实施了麟游及阳平项目。

  6.文化驱动: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及品牌建设,审时度势,凝聚、提炼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内涵,通过实施VR识别标准化、产线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展厅建设,公司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断路器用真空灭弧室防伪码的系统搭建与应用,提高了产品辨识度和品牌形象。全体员工凝共识、集众智、聚群力,汇聚了企业发展能量,为把企业打造成世界一流真空器件制造商和绿色能源服务商的目标注入了不竭动力。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分别为品牌优势、技术研发优势、智能制造优势、生产保障优势、人才团队优势。

  品牌方面:公司“宝光牌”商标为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并取得多个海外商标注册。报告期内,公司获得陕西省第九批“省级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知识产权体系认证”审核,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陕西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技术研发方面: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多年持续专注于真空灭弧室研发、制造升级,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卡脖子”技术项目攻关难题;报告期内换流变有载分接开关用真空灭弧室在国家重大工程溪洛渡送电线路中带电运行;国内首家实现高铁车载开关用真空灭弧室国产化,并批量商用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攻关“252kV单断口真空灭弧室研发”世界级难题,与西安交大等单位联合申报成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储能业务单元在2022年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最佳储能EMS供应商。氢能业务具备高氢纯气体制造技术能力,产品氢气纯度已提升至99.999%,可应用于氢燃料电池产品,安全运营及保障技术能力优势明显。

  智能制造方面:公司强力推进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建成多项真空灭弧室行业领先水平项目,全面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报告期公司获得“陕西省智能工厂”称号,“精准配送”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行业内首台套真空灭弧室数字化产线一二期稳定运行,年产量26万只,三期进入试生产阶段。积极打造真空灭弧室精准配送智能产线,建立节拍化、连续流的人机协同产线;建成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颠覆了传统库房管理模式,推进了仓储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导电杆智能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将实现零件生产自动化。

  生产保障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挑战,与不确定市场作斗争,与复杂环境下的供应链作斗争、打赢了一场抓订单、保生产、保履约的攻坚战。借助智能制造的赋能,在及时、科学的动态产销衔接机制良好运行基础上,全年超预期完成真空灭弧室生产目标,充分保障了市场订单履约。

  人才团队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的优秀人才团队进一步壮大,营销、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同比提升显著,硕士学历人员增加至65名。营销团队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培育储备了一批年轻的市场“闯将”;按照公司人才培育方向,大力锻造技术团队,涌现出了敢于攻坚克难的“博士—硕士”骨干研发团队,锤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智能制造专家及操作能力精的工匠队伍。

  报告期内,全年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21.65%;净利润5972.59万元,同比增长14.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3.22万元,同比增长13.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79.41万元,同比增长18.02%。发展趋势良好。

  报告期内,公司合并总资产15.02亿元,同比增长34.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49亿元,同比增长6.2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9.17%。企业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整体运营质量显著提升,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在国家双碳政策下,真空灭弧室行业迎来新的机遇。真空灭弧室总体市场需求将呈稳定增长态势,且从市场需求来看,灭弧室相关产品电压等级将向低电压、高电压两端发展,电流向大电流方向发展,产品向小型化发展,产品功能向集成方向发展(一二次融合),灭弧室、固封极柱大电流、高电压领域是未来市场增量领域。

  国内真空灭弧室主要制造厂家包括宝光股份、旭光电子600353)、京东方等,固封极柱产品生产厂家除主要灭弧室生产厂家外还包括麦克奥迪300341)、厦门耐德等众多专业固封厂家。另外泰开等大型企业也有内配固封极柱生产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对手主要为西门子、ABB、伊顿等老牌知名厂家,同时国内厂家陆续进入国际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十四五”期间,预计国内真空灭弧室用金属化瓷壳年需求将达到400万件以上,市场规模约30000万元。宝光股份金属化瓷壳需求量达到150万件以上,内配份额目前占公司瓷壳用量的50%左右,后期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他金属化瓷件如七波瓷和二极管专用产品,未来基本维持现有市场规模,年需求约2万件,市场规模达400万元。高端金属化瓷壳如陶瓷封接部件、医用X射线管绝缘部件,国外灭弧室瓷壳产品年潜在需求1000万元以上。根据全球开关及断路器销售平台Circuit-BreakersSore初步测算,每年仅高端用户真空灭弧室陶瓷金属化管壳的用量将接近300万件以上,市场规模约21000万元。军品市场,目前公司从事的相关产品,每年约有2000-3000万元的市场规模。

  国际主要竞争对手为韩国KCC、印度CUMI。KCC目前年产量超过260万件,同时在越南新建工厂,2019年基本投产,预计年总产量将达到500万件以上。KCC产品质量稳定,是目前全球灭弧室厂家主要的陶瓷管壳的供应商。CUMI金属化产线万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国际上也已经逐步具备了稳定的供货能力,价格同国内金属化瓷壳厂家相差不大,其生产基地在印度,运输距离偏远。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为锦州锦瓷、湖南湘瓷、景德镇景华、无锡康伟。四家市场供给能力超过200万件,是公司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双碳”背景下,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电力系统也面临着电力电量平衡、系统安全稳定、新能源高效利用等多重挑战。储能以其灵活调节能力,支撑光电风电大规模并网,被视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要环节。随着储能鼓励政策不断出台,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逐渐明晰。宝光智中2022年从火电厂储能调频、储能咨询规划、新能源配套储能、用户侧储能逐步在储能的每个细分行业实现了项目落地;同时也在独立储能、共享储能、大规模储能形成了成熟方案。在产品方面,从最初的单一储能控制系统逐步到目前横向发展的火电调频控制、新能源储能控制、风光储一体化控制、源网荷储控制系统等各类细分领域的成熟系统;纵向开发了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安全保护终端在到模组的设计、生产,最终到整体直流侧的自主生产。公司已经从成立之初单一产品模式发展成了行业内产品较为全面的储能公司。

  宝光智中拥有的储能EMS系统居于产业链核心位置,主要竞争对手有南网科技、科陆电子002121)、浙江德升、南瑞继保等。

  《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陕西将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氢能发展格局。一核引领,是依托西咸新区打造陕西省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两轴联通,是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联通陕北、关中地区氢能消费中心和供应中心,建设榆林、西安、渭南互为支撑的氢能产业集群。三心支撑,是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榆林为核心的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以渭南为核心的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宝光联悦目前的零售气业务主要辐射工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氢客户。产品主要包括普氢、纯氢和高纯氢,供应方式包括氢气钢瓶供气,氢气管束车供气等方式。随着陕西省内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周边氢气市场的需求量必将持续上升。

  制氢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专门的氢气制造企业数量不多。从地区分布来看,国内氢气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内陆地区缓慢。制氢企业的分布同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目前,国内制氢企业东部沿海多内陆少,其中以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最为集中,占全国制氢总量超60%,中西部地区还有巨大潜力空间。

  未来,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总纲,紧抓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按照“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发展思路,深入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及涉及产业发展特点,通过持续发挥公司现有品牌影响、技术创新、市场渠道、智能制造、人才团队等核心优势,充分利用真空灭弧室、储能业务等领域形成的领先优势,发挥上市公司资本平台作用,持续巩固真空灭弧室行业占有率第一的地位,扩大固封极柱、金属化瓷壳市场占有率,打造储能业务、氢气业务、太阳能光热(光电)业务的增长点。通过创新改革,管理提升,统筹市场与生产、主业与多元产业发展,加快构筑技术研发高地,打造国内一流的灭弧室智能制造产线,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真空器件制造商和绿色能源服务商。

  2023年是公司“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围绕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夯实经营发展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公司转型升级,提升盈利能力和公司内在价值,保障股东利益,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乘势而上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灭弧室业务持续稳固行业第一地位,持续强化市场意识,稳定核心用户,抢夺重点项目,强化信息搜集,开拓盲点市场,围绕新领域(高电压、直流输电、电容器)、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海上风电)、智能化(一二次深度融合)市场,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电子陶瓷业务稳定现有市场,拓展竞争性标准化产品市场,在电工类新业务市场取得突破。电气配件业务以固有运营模式,积极寻求外部市场拓展,着力推动开关机构业务,实现收入增长。

  储能业务通过储能系统集成项目及辅助服务运营打通销售渠道,带动电池PACK、BMS和EMS产品销售,实现经营业绩高速增长。氢能业务重点通过技改提升现有氢气产能,全面保障市场产能供应,同时在现有客户群体基础上,扩展增销西北地区用户,开发高端气体用户。

  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根本,开展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研发项目,加快72.5kV、126kV、145kV产品的市场化应用。拓展灭弧室产品应用领域和场景,重点开发智能电网深度一二次融合固封极柱、轨道交通、陆上风电、换流变有载分接开关、海上风电系列产品、光伏新能源开关用产品、环保充气柜用产品、抽水蓄能用产品等新应用领域产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实验检测能力,为深度研发储备技术,蓄积创新动力300152)。加快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机构建设,规划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方案,建成行业研发高地。研究新门类产品技术,开发新门类产品。以电真空技术为核心,研发新门类产品建成新产业300832)。做好新业务领域技术研发工作。储能业务完成新型储能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研发及谷电储能示范项目建设。

  生产系统要持续不断提升自制生产能力,提升订单履约能力,并着重提升客户紧急订单响应能力。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应用,重点完成灭弧室数字化生产线三期运行,建成灭弧室导电杆智能产线,建设固封极柱智能产线、无模组电池PACK智能产线、陶瓷新产线等产能提升重点项目。针对重要设备存在的各类问题,分类逐项制定整改计划并及时组织实施,提升关键设备保障能力。高度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新产品的零件研发制造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尤其对新产品、智能制造产线设备等首台套产品及设备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杜绝转头复制的情况发生。优化供应商分类管控和评价体系,确保供应链安全。针对供应链短板环节,组织内部生产、技术、质量制定供方能力提升方案,提升批次零件准时到货率,减少质量波动,缩短采购周期,借助物料VMI库及WMS系统的全面应用,大幅提升零件齐套率。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的要求,责任落实到位,做到“零事故”,开展“绿色工厂”建设、申报,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质量意识和品质管控,增强质量保障能力。针对质量问题要追根溯源,强化质量考核及奖惩机制,严格工艺纪律,质量损失率同比降低10%,客户投诉率降低50%,力争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100%。建立质量提升专项费用提取和使用机制,企业提取不小于营业收入5‰的专项费用用于产品技术基础研究、质量信息系统建设、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关键工序质量改造和产品可靠性验证等,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品提档升级。梳理、制定各业务口利润保障方案,重点从销售产品结构调整、增收及技术、采购降本、政府项目申报、财务资金多级管理及期间费用管控等方面维度策划实施,明确各项目实施负责人,通过全面预算过程管控,专项考核完成质量及时间节点,保障公司年度利润目标完成。结合公司新业务特点,制定针对性两金管控工作方案,保持充裕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做好重大项目的资金筹措,发挥“管理会计”专长,做好各单位经营过程指导。

  结合十四五登高目标,制定各业务板块及职能部门的2023年“登高计划”激励方案,激发队伍活力,保障登高目标落地完成。建立营销单元以提高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和回款为核心,制造单元以“成本”优化为核心,职能部门以提升运营管理精准性、有效性为核心的全员考核体系。新业务板块持续发挥公司治理结构优势,保持人才引进及薪酬机制创新,发挥现有技术、营销团队优势,助推经营业绩高速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探索营销区域化引才模式,持续加强企业转型所需领军人才、新业务及营销人才的引进,同时统筹用工需求,灵活使用内部借工、短期交流、业务外包等方式实现柔性用工。强化核心骨干人才培养及人才梯队建设,全面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坚持增量人才引进与存量人才开发两手抓,坚持组织发展需求、岗位履职需求相结合,大力推进存量人才开发,构建全员全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

  把持续深入领会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强化党员、干部组织观念,做到“四个服从”,激发前行动力。推动党建和经营工作深度融合。以对标世界一流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策划实施“党建+”工程。从市场营销、技术研发、智能制造与精益管理、供应链建设、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等方面开展对标,组织党员骨干立项攻关,丰富“党建+”特色党建品牌的内涵与外延,注重在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干部日常监督,持续推进中层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轮岗交流机制,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续强化基层党建。围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突出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提升党员组织生活质量;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优化党建考核体系,提升党员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突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全面抓好风险排查,实现风险闭环管理;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倒查管理漏洞,及时完善制度流程;建立公司ESG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市场认知度。

  1.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需求风险:公司主业产品与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需求关系密切。本报告期,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市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对策:公司要立足市场需求,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快速推进新门类、新领域、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提升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价格风险:随着真空灭弧室产品技术、工艺、材料不断成熟,行业供大于求局面加剧,中低端市场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公司的工业化、智能化制造能力需要再提速,以此来巩固行业地位。

  对策:公司将持续加大对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升级及优质人力资源投入,持续提升产线自动化率,提高资产产出效率;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新门类产品开发、产品二次开发力度和“卡脖子”技术项目的攻关,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强化品牌建设,全面开展成本管控工作,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成本管控风险:主业产品真空灭弧室主要原材料为铜、银等有色稀贵金属,铜、银的价格与国际大宗交易商品交易价格直接相关,原材料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对策:通过远期合同、金融工具等方式平滑原材料价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工艺水平,有效的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推进可替代的,可靠的低成本原材料探索和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困扰。

  4.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卡脖子项目”、“国重项目”研发及多个智能制造产线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为“首台套定制产线”,存在知识产权被侵权的风险。

  对策:加快完善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全过程嵌入法律工具保障机制,切实做好关键零件及智能制造产线等新产品、首台套设备的知识产权全过程保护。

标签:  合肥宝光集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