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策略:关注通信+高景气赛道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两条主线

admin 发布于 2024-02-18 阅读(18)

  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持续推进,传统通信领域的上市公司布局汽车领域, 连接器、高精度定位、车载模组、车载等产业链环节有望受益。

  连接器是电气设备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元器件,主要在电路间被阻断或孤立不通处进行 信号传输,从而使其实现预定功能。连接器是电子电路中的连接桥梁,在器件与组件、组 件与机柜、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起电连接和信号传递的作用,其性能、品质好坏将影响整个 系统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连接器具有较强的定制化属性,产品品号较多,呈现“小批量、 多品种”的特点,不同产品在产品售价、成本水平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品类上根据设计结 构、连接方式、功能特征等不同特点可以分成不同品类。

  车连接器是连接器的第一大应用领域,根据 Bishop& Associates, Inc.数据,2019 年全球 汽车连接器的市场规模为 152.1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194.52 亿美元。我国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与全球趋势基本趋同,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汽车 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到 44.68 亿美元,占全球 23%。

  传统燃油车主要使用低压连接器和高速连接器两类,汽车的电动化驱动高压连接器需求增 长,智能化和网联化驱动高速连接器需求的增长。从传统燃油车到电动智能车,车内连接 器单车价值量从 500 元以内提升至 3000 元以上。 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电驱电系统,电气设备数量大幅增加,内部动力电流及信息电流错综复 杂,特别是高电流、高电压的电驱动系统对连接器的可靠性、体积和电气性能提出更高的 要求,带动单车价值量提升。同时,充电桩建设加速后换电连接器、充电枪等将进一步打 开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高压车载连接器主要运用在锂电池、电机、电控、DC/DC 转换 器、OBC、PDU 等系统中,与高压线束共同作用,借助高压、大电流线路将电池动能输 送至各部件中。按照乘联会预测 2022 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销量分别为 615 万量、 35 万辆,暂时以 15 对连接器作为单车使用量标准, 2022 年我国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可 达 84.3 亿元左右——在乘用车领域,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达 73.8 亿元;在商用车领域, 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达 10.5 亿元。

  汽车智能化趋势下,摄像头、天线、蓝牙、激光雷达、影音娱乐等设施增加了对高频高速 数据 传输的需求。高速连接器可以分为 HSD、FAKRA、HFM 和以太网连接器,随着 L2 级及以上智能能持续渗透,高速连接器市场量价双升。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高景气,连接器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国内相关公司收入增长 亮眼——22Q3,瑞可达/鼎通科技/永贵电器的收入分别同比 69%/59%/22%,增速环比有 所放缓;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 105%/69%/11%,增速环比有所放缓。相关公司汽车高压 连接器订单旺盛,同时疫情影响下海外巨头价格上涨、交期拉长,国产替代加速。

  22Q2 毛利率整体环比改善,22Q3 受制于高价原材料库存的消化和疫情等外部压力,汽 车连接器公司盈利能力有所承压。

  卫星信号定位主要主要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优势在于能够为车辆提供 绝对位置信息,且定位精度高。惯性导航(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是通过测量 加速度来解算运载体位置信息的自主导航定位方法,包括惯性测量单元和计算单元两部分。 出于系统安全性和单一定位方式局限性考虑,往往采用组合定位实现高精度定位。 卫惯导组合实现的场景覆盖率高,2021 年以来加速上车。百度 Apollo 研究测试结果显示, GNSS-RTK 可实现 65%的综合场景定位误差小于 20cm 的覆盖率,GNSS+IMU 的卫惯组 合则可以实现 85%左右的场景覆盖,GNSS+IMU+感知与地图的融合高精度定位系统可以 实现 97.5%的覆盖率。2021 年以来,各主机高端车型相继搭载高精度定位,比如小鹏 P5、 北汽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等。国内北斗优质厂商华测导航以 Tier1 的形式提供定位终端, 目前已被指定为哪吒汽车、比亚迪汽车、红旗等车型的自动驾驶位置单元业务定点供应商, 有望受益于行业高速发展。

  22 前三季度华测导航实现营业总收入 14.49 亿元,同比增长 14.2%;实现归母净利润 2.21 亿元,同比增长 24.46%。受疫情影响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不及去年,Q3 单季度营 收同比+25.49%,增速高于去年同期,环比改善。同时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以及海外收入 占比提升,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净利率有较大幅度提升,达到 15.02%。

  物联网模组:受宏观需求短期承压,头部物联网模组公司今年行业整体营收增速逐季度放 缓,盈利能力端出现分化。移远通信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一方面来自于公司通过自 动化产线、自建工厂等方式有效降本,另一方面来自于公司规模效应。广和通毛利率下降 主要由于产品结构变动,高毛利 PC 业务受需求影响增速同比下滑。

  运营商成本减负需求下,2G/3G 退网持续推进,制式升级,NB-IOT、Cat.1 承接。我国 2020 年 5 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推动 2G/3G 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其中 NB-IoT 符合低功耗广域覆盖类业务需求; LTE Cat.1 更适合于对 速率要求较高、数据量大的业务。全球来看,2G/3G 退网已经成为全球运营商的普遍选择, 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地区运营商 2G 退网都较早。根据有方科技招股书披露,预计我 国 4G 模组 2021-2023 年 CAGR 达 65.3%,预计全球蜂窝通信模块 2021-2023 年 CAGR 达 37.0%,其中 4G 模组 2021 年复合增速达 41.1%。 随着车联网的快速渗透及搭载率的稳步提升,我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增长迅速,车载无 线模组是将芯片、存储器、功放器件等集成在一块线路板上,并提供标准接口的功能模块, 借助无线模组可以实现通信或定位功能。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 T-Box 通信单元由单一 4G 模组向 4G+V2X、5G、5G+V2X 等集成模组演进、从单一电单 元向信息通信域和高性能计算平台演进,单车价值量逐渐提升,带动市场规模持续 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1 年全球车载无线 万片,中国占 比约 27%,市场规模约 32 亿元。预计 2025 年全球出货量达 1.08 亿片,其中中国增长至 2654 万片,市场规模突破 90 亿元。

  当前全球智能万亿美元市场,汽车电子、电动工具为智能主要应用领域。根 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21 年全球智能市场规模达 17197 亿美元。下游应用占 比中,汽车电子市场占比最大,达 25%;家用电器市场占比 20%,电动工具及设备占比 16%。

  在传统汽车分布式电子架构下,汽车电子主要以 ECU(电子控制单元)作为载体, 每个 ECU 对应单个控制系统,但随着汽车电子功能的丰富化,单车 ECU 数量从几十个快 速增长至上百个,带来成本上升及车身线束布置的复杂化,目前行业共识是向集中式发展, 将分散的 ECU 集成成 DCU(域)。传统 Tier1 厂商朝向 DCU 投入研发,原有的 ECU 业务逐渐外包。国产厂商和而泰在市场格局松动的背景下切入汽车供应链, 成功与国际知名 Tier1 厂商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公司行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进一步 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

  上半年温控行业公司整体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和疫情的不利影响,经营承压,收入和业绩上 表现出现分化。其中,上半年申菱环境、高澜股份受益数据中心和工业温控两业务快速上 量,分别同比增长 52.38%、33.84%,英维克和佳力图同比下滑明显。进入 2022Q3,温 控设备公司整体营收增速端出现回暖,其中,英维克在手订单充裕,海外储能大客户拓展 顺利。

  盈利能力来看,伴随高价原材料库存的消化和疫情影响的缓解,Q3 行业内公司的毛利率 逐步修复,拐点显现。

  储能温控系统全球增长空间巨大。全球电化学储能投资额高速增长,新型储能装机量逐步 攀升,伴随储能系统朝大容量、高倍率发展,储能系统产热量将不断上升,储能温控系统 将迎来发展良机。我们测算储能温控全球市场规模将从 21 年的 9.4 亿元增长到 25 年的 111 亿元,五年十倍增长空间,下面是测算过程: 根据 BNEF 数据,2020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96.7GW,较 2019 年增长 59%。其 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57.8GW,占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 60%。根据 GWEC(全 球风能委员会)预测显示,如果要在 2050 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到 2025 年全球新 增风电装机容量要进一步增长到 160GW,到 2030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要进一步增长到 280GW。《风能北京宣言》提出,为达到碳中和目标,在“十四五”期间,须保证我国年 均风电新增装机 50GW 以上。2025 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 60GW, 到 2030 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至少达到 800GW,到 2060 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至少达到 3000GW。

  综合储能系统装机量与单位装机量投资额的预测,我们预计 2022-2025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 系统投资规模约为 492/767/1017/1388 亿元。 而温控系统在储能价值量占比约为 4-6%左右,随着液冷渗透率逐渐提高,温控系统整体 投资占比将有上升趋势。我们预计 2022-2025 温控系统占储能投资占比分别为 5%、6%、 7%、8%,对应储能温控市场规模为 29.5、46、71.2、111 亿元。

  储能热管理目前以风冷为主,液冷渗透率有望不断提高。风冷相对液冷系统初始投资额低。 液冷系统主要包括水冷板、水冷管、水冷系统、换热风机等,且容量越大相应的设备需求 也更大,而风冷系统结构比较简单。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目前整套液冷系统方案价 值量约 0.8-1 亿元/GWh,其中水冷主机系统占比最高,一般约 0.5 亿元/GWh 左右;风冷 系统方案价值量约 0.3 亿元/GWh。从液冷系统成本结构具体来看,水冷主机成本占比 67%, 换热器 10%,管路 8%,输入电源 2%,其他 12%。 液冷是未来发展趋势。风冷流场不均匀易造成电池组温度分布不均匀,可通过改进流道、 改变流向以及增加新装置等方式来提高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液冷系统冷却效果更高,虽然 初始投资较高,但运营成本或更低。远景实测数据显示,与普通风冷产品相比,液冷储能 产品的电池寿命提升了 20%。同时智能温控技术可随环境温度和运行状态灵活调整运行模 式,大幅降低液冷系统运行的能耗,相比传统空调风冷降低能耗约 20%以上。未来液冷渗 透率将迅速提升,在液冷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厂家将率先打开市场。

  国内厂商抓住机遇抢占市场空间,在精密空调、工业温控领域积累较深厂家拥有先发优势。 相较于精密温控、工业温控、新能源车温控行业,目前储能行业属于发展初期,因储能温 控在可靠性、环境要求、技术原理等方面和数据中心温控有很多相似之处,众多国内 IDC 温控和工业厂商研发储能温控产品 ,逐渐开拓海内外客户,目前已经取得一定市场突破。 储能温控行业客户需求千差万别,温控厂商需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和客户合作研发,并提 出高效解决方案才能取得客户信任,赢得口碑。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中国 信通院统计,2021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 45.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到 39.8%,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 9.6 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规模占数字经济比重达 到 81.7%,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消费互联网市场逐渐进入成熟发展阶 段,市场趋于稳定、饱和状态。伴随物联网、传感器、5G 等前沿技术的渗透应用和优化 迭代,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孪生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产生的 新模式新业态,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未来驱动数字经济持续增长的主 要趋势和动力来源。

  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数字经济的布局和建设,一方面将带动基础网络和算力基础设 施端的建设需求,另一方面利于推进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为代表的的应用端不断深化, 建议关注产业数字化相关环节,包括工业互联网、运营商、ICT 设备、IDC、光通信等环 节。

  国内工业通信设备公司今年营收和业绩表现出现分化,主要由于其下游业务结构和客户结 构存在差异,不同垂直行业需求和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三旺通信第三季度收入和 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 33.7%和 88.9%的增速,受益于其下游智慧矿山、电力新能源、智能 制造等需求放量。映翰通第三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下游两大应用场 景主要面向智能配电检测系统和智能售货控制系统,受疫情影响较大。

  今年以来工业互联网相关政策频出,标志性事件加速垂直行业应用落地和推广。我国牵头 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正式发布,首次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系统 的端边云架构,有效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2022 年 11 月,工信部给中国上海商飞发放了 第一张企业 5G 专网的频率许可,5925~6125MHz 和 24.75~25.15GHz 为工业无线专用的 频段。一方面,这样可避免与公众业务间干扰,5G 面向消费应用时 TDD 下行容量高于上行,而企业应用有相反需求,在运营商同一载频内不同上下行配置的信道间易产生互相干 扰。另一方面,工业端专用的频段下对设备的需求和运营商 5G 公网的需求不一样,5G CPE/工业模组不必再按多频多模配置,可显著降低成本。启动企业 5G 专网频段后,各行 业客户可以参与设备采购决策,打破固有的设备商格局,有望充分调动产业链参与的积极 性,加速工业互联网产业化进程。

  受益于工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工业互联网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 动能。根据 HIS Markit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行业收入为 26.50 亿 美元,2019 年为 30.82 亿美元。同时,2018 年至 2023 年五年间,行业收入将保持快速 增长,到 2023 年将增长至 55.30 亿美元。IDC 预计,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的推动 下,到 2025 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应用解决方案市场达到 56.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61.6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位 29.6%。

  5G 应用解决方案日渐成熟,逐步深入重点领域核心环节。在工业领域,已形成 5G+机 器视觉、5G+远程辅助等 40 余个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在采矿领域,5G+远程掘进、5G+ 智能综采、5G+井下设备远程操控、5G+无人矿卡等十多种解决方案已经实现试点或商用。 在电力领域,初步形成 5G+配网差动保护、5G+精准负荷控制、5G+机器人巡检等配用电 环节解决方案。在港口领域,5G+远程控制龙门吊、5G+无人集卡等应用解决方案逐渐成 熟。在医疗领域,5G+急救车、5G+远程会诊、5G+远程院后康复治疗等解决方案实现探 索与部署。智慧矿山能够实现矿山安全高效节能开发,对于目前煤矿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以智慧矿山为例,它在传统煤炭行业的基础上,以工业物联网为核心,包括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矿山开发技术、装备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全面自主感知、 实时高效互联、自主学习、智能分析决策、动态预测预警、精准协同控制的矿山智能系统。 它能够实现矿山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运行,最终实现矿山的安全生产、节能损耗、高效开发。 目前主要运用于矿井通信系统、矿井监控系统和矿下自动化系统这三个方面,有效地保证 了井下人员的实时安全,也进一步提高了效率,达到节能减耗的目的,促进整体效益的提 高。

  目前我国煤矿行业正处于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仅有少量煤矿实现了局部生产的智能化。 截至 2021 年底,已建成 800 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部分煤矿能实现井下机器人运作, 但这距离全面智能化、感知化,还有一段距离。根据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监 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 2025 年, 我国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需基本实现智能化。而目前煤矿智能化的深度与广度都有待 提升,虽在快速发展中,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未来需求与潜力空间非常大。

  国家煤矿智能化建设政策强力推进,促进煤矿转型升级。2020 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关 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 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智能化煤矿发展持续推进,引导煤炭企业加大科 技投入,建设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大型现代煤矿。

  收入端表现:据公司公告,2022 年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实现营 收 7234.87 亿元(同比+11.54%)、2639.78 亿元(同比+7.97%)、3578.43 亿元(同比 +9.54%),中国联通营业收入再创上市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分季度看,2022Q3 三大运营商营业收入增速保持良好态势。根据公司公告,22Q3 中国 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实现营收 2265.53 亿元(同比+10.52%)、877.17 亿元(同 比+9.22%)、1176.24 亿元(同比+7.92%)。中国电信 Q3 增速相比于 Q1、Q2 有所放缓,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增速在 22Q2 下降之后在 22Q3 得到回升。 2022 第三季度三大运营商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盈利能力持续上升。2022 年 Q3 中国移 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实现净利润 282.97 亿元(同比+1.42%)、46.59 亿元(同比 +24.08%)、 62.84 亿元(同比+11.82%)。

  成本端表现:三大运营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2022 前三季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研发费用分别为 47.13 亿元,同比增长 25.36%; 39.82 亿元,同比增长 91.63%;59.15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101.4%。随着 5G 规模不 断扩大,网络运行及支撑成本有所上升,22Q3 中国联通比去年同期上升 6.1%。

  2022 前三季度三大运营商持续提升 5G 网络覆盖,5G 用户规模持续提升。中国联通全力 推动 5G 精品网络、千兆光宽带精品网建设,前三季度 5G 套餐用户达到 2 亿用户;中国 电信 5G 套餐用户达到 2.51 亿户,渗透率达到 64.45%;中国移动 5G 套餐用户达到 5.57 亿户,上半年渗透率达 52.7%。5G 基站方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 2022 上半年分别 新增开通 5G 基站 19 万站和 25 万站。 公司固网宽带收入方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同比增长 3.9%、4.6%。有线宽带业务 方面,中国移动前三季度有线 亿户;中国电 信有线 万户。 三大运营商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 升。中国电信2022前三季度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856.32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5%。 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业务收入逐年上升,上半年占主营业务收入 22.9%,同比增加 32%。 IDC 方面投入规模持续上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分别增加投入 1.9 万和 2.2 万个机架, 移动计划年底累计投产 45 万架,中国联通预计全年机架达到 34.5 万架。云计算方面,中 国移动 2022 上半年累计投产云服务器 59.3 万台,增加 11.2 万台;天翼云和联通云上半 年同比分别增长 100.8%和 143%。

  运营商经营态势良好,基本面迎来拐点。三大运营商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预期到 2022 年底保持增长趋势,数字化转型业务收入增长驱动力强劲,发展转型未来可期。 数字经济空间广阔,运营商在 5G、智慧中台、云网融合等方面有更进一步提升空间。运营商在 IDC 和云计算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和竞争力,预期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数字化能力。 5G 建设共建共享持续深化,运营商转为合作局面下营业成本压力得到缓解,助力盈利水 平能力提升,预计未来收入端和成本端收入会进一步扩大。

  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ICT 设备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ICT 设备包 括网络设备和 IT 设备,主要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无线产品等,下 游面向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电信运营商网络、数据中心、企业网、工业场景等,因此其需求 共同受运营商资本开支、云厂商资本开支、企业 ICT 资本开支和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支出 所驱动。

  伴随数字化转型的深入,ICT 设备行业仍保持稳步增长。根据 IDC 数据,2021 年交换机、 服务器、路由器、WLAN 的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 307、992、159、172 亿美元,分别增 长 9.7%、6.4%、6.5%、6.5%,中国增速优于全球增速。据 IDC 数据,2021 年中国网络 市场规模为 102.4 亿美元(约 660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 12.1%,其中交换机、路由器、 无线%。

  疫情后企业上云加速,推动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持续旺盛,交换机和服务器环节直接受益。2016 年以来,中国云计算市场随着通信互联的发展以及各类新场景需求的快速扩大而同 步扩大,公有云市场增速保持在 55%以上,私有云增速也保持在 20%以上,至 2020 年公 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277 亿元和 814 亿元。2021 年云计算市场仍将保持高 速增长势头,公有云和私有云合计规模超 3000 亿元。

  交换机方面,我国企业网交换机市场规模接近美国 65%,而数据中心交换机的市场规模仅 相当于美国的 22%。考虑到中国的云计算与美国的差距及当期的高增速,我们认为交换机 未来的增长焦点在于数据中心板块。结合“国产替代”以及我国厂商价格较低,我国国产 交换机有望在国内市占率逐步提升的同时,逐步开拓海外市场。

  交换芯片是以太网交换机设备最核心部件。以太网交换机设备构成:主要以芯片类(交换 芯片、CPU、PHY)、PCB、光器件、插接件、阻容器件、壳体等组成。其中,芯片在交 换机成本中占比达到 32%。

  国产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厂商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后续还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根 据盛科通信招股书的数据,2020 年中国商用以太网交换芯片市场以销售额口径统计,盛 科通信市场份额为 1.6%,为中国境内厂商市占率第一名;中国商用万兆及以上以太网交 换芯片市场中,盛科通信占据 2.3%的市场份额,同样为中国境内厂商市占率第一名。

  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网络设备品牌商实现销售的全球市场规模为 2,612.54 亿元,其中 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无线 亿 元。根据菲菱科思招股书测算,2020 年制造服务商实现销售的全球市场规模为 1,148.16 亿元,其中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无线 亿元。 中国本土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早期受益于台资企业的技术中心和生产基地转移,后续持续加 强技术积累,打破了台资在电子设备制造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开始维品牌商提供完整的 软硬件解决方案。建议关注 ODM 占比逐渐提升、深度绑定核心客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

  全球数据流量指数式增长,带动数据中心建设。根据 IDC 统计,2010-2021 年全球数据 流量呈现指数式增长,2021 年全球数据流量达 70ZB,预计 2025 年全球数据流量将达到 175ZB。以谷歌为例,谷歌 2021 年数据中心内部流量是 2011 年的 235 倍,呈现指数级 上升,CAGR 达 72.6%。流量提升需要大量高速光模块支持,国内光模块厂家有望持续受 益。同时,超大型数据中心作为数通光模块的主要应用场景,其扩建也将带动数通光模块 需求。根据 Synergy 数据,目前已知的正在规划的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有 314 个,预计 未来三年内,超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将突破 1000 个大关,并呈持续增长态势。此外,随着 国内“东数西算”战略的逐步落地,国内数据中心也将加快新建、扩容步伐,国内数通光 模块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

  全球云厂商 capex 持续增长,数通市场呈现高景气。受益于全球数据流量高速增长,全 球云厂商营收和资本开支持续提升。2022Q3,北美 6 家云厂商巨头(谷歌、亚马逊、Meta、 微软、IBM、Cisco)前三季度累计营收为 8847.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8.99%;资本开支 为 375.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25%,环比增长 7.48%。其中,Meta 在 2022Q3 的资本 开支为 93.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6.9%,预计 2022 年资本开支为 320-330 亿美元,2023 年资本开支为 340-390 亿美元,持续位于高位。亚马逊预计 2022 年的资本开支约为 600 亿美元,与 2021 年持平。国内互联网厂商营收和资本开支增长趋缓,1H22 国内四家互 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腾讯、快手)营收共计 7830.56 亿元,同比增长 0.96%;资本开 支共计 553.07 亿元,同比增长 1.47%。根据 LightCounting 最新预测,即使在最坏的情 况下,2022-2027 年全球前 15 家云厂商总资本支出也将以 9%的复合年增长率上升,而 且数据中心建设和光学设备的支出很可能继续以高于总资本支出的速度增长。

  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高速增长。根据 Canalys 报告,2022Q3 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支 出达 631 亿美元(约 4594 亿元),同比增长 28%,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亚马逊网络服务 (AWS)、微软 Azure 和谷歌云仍然是前三大供应商,占全球云支出的 63%,合计增长 33%。其中,AWS 是 2022Q3 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占总支出的 32%,同比增长 27%; Azure 以 2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同比增长 35%;谷歌云同比增长 48%,在全球云服 务市场的市场份额提高至 9%。

  我国一线及超一线地区数据流量占比较高,头部集中态势明显。我国大数据市场呈现头部 集中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我国一线及超一线地区(北京、 上海、广东)占比约为 69%,数据中心机架方面,根据 CDCC 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规划新增机柜总数约 99.15 万架,存量机柜总数达到约 415.06 万架, 仅 2021 年,75%的新增机柜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 区,整体分布同大数据市场流量分布相似。

  我国数据中心市场份额主要以三大运营商为主,占比超过 60%,民营 IDC 持续发展。2020 年三大运营商市占率超 60%,第三方 IDC 服务商的万国数据和秦淮数据居次席,市占率 为 12.4%、5.6%。 云厂商已在“东数西算”规定区域内实现批量布局。对于云厂商,东数西算已经进行 3-4 年;阿里、腾讯已经在卫星城市布局数据中心。主要处理两部分数据:一是存量客户、存 量数据的转移;二是増量数据。核心、高要求、高盈利的业务会放在原来的数据中心;一 些对延时要求低的业务会迀移至比较偏远的机房。 第三方运营商主要商业模式分为一口价模式、租电分离,电费过账模式以及大客户基地项 目三种模式。其中一口价模式及租电分离,电费过账均有电费包含在营收中,大客户基地 项目则不含电费,故前两类 EBITDAMargin 较低,最后一类 EBITDAMargin 较高。海外 上市的 IDC 相关公司被归类为重资产行业,主要公司衡量公司成长性,EBITDA 相对较重 要。 供给端持续整合和消化,现阶段零售型 IDC 市场价格下降。由于 2020 年供给端新增产能 较多,2021 年数据中心落地节奏快于需求增加节奏,且部分海外上市厂商对 EBITDA 指 标较敏感,第三方龙头厂商数据中心价格下降。产业进入整合及存量消化期,头部企业通 过并购小数据中心拓展市场份额将常态化,使得头部集中现象显现。

  IDC 行业主要公司增速放缓。营收方面,伴随“双碳”政策出台,PUE 政策趋严,头部 IDC 企业将迎来发展机会,受疫情、互联网相关政策、云计算厂商投资放缓等不确定性因素影 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2022 年前三季度奥飞数据、数据港、宝信软件、光环新网、网 宿科技营业收入分别同比-10.56%、27.92%、3.35%、-7.79%、14.98%。行业主要公司 毛利率除宝信软件外均有一定下滑, 宝信软件受疫情影响较小,项目按期交付,其他公 司毛利率有所下滑。盈利能力方面,2022 年前三季度 5 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速放缓,奥 飞数据、数据港、宝信软件、光环新网、网宿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9.95%、-28.32%、 8.06%、-39.61%、24.10%。归母净利率除宝信软件、网宿科技外其他公司均有一定下降, 行业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短期盈利承压。

  23 年光通信产业链中光模块与光器件确定性最强。伴随数通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光模块 迭代加速、海外市场推进顺利等因素,23 年国内光模块与光芯片厂商业绩有望高增。

  全球光模块市场增长强劲,以太网光模块引领增长。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全球光模 块市场在 2020 和 2021 年均实现强劲增长,分别增长 17%和 10%,2022 年有望再次实 现 14%的强劲增长。但是预计将在 2023 年放缓至 4%,并在 2024-2025 年恢复,到 2027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将达到 200 亿美元,2022-2027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1%。其中,DWDM 和以太网光模块的强劲销售占据市场增长的大部分,2021 年以太网 光模块的销售额创新高,达到 46 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25%,预计 2022-2027 年以太 网光模块将继续引领增长,CAGR 为 13%,到 2027 年以太网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到 93 亿美元。

  光模块产品迭代迅速,800G 产品将在 23 年逐步上量。数通光模块平均迭代周期约 3-4 年,例如 100G 从 2016 年开始上量到 2021 年已有 5 年的生命周期,预计 400G 生命周 期也将达到 4、5 年。400G 数通光模块从 2020 年开始进入规模上量阶段,预计 22-24 年 将持续上量,下一代 800G 数通产品预计将在 2023 年之后进入规模部署阶段。

  23 年 200G 和 400G 光模块仍是增长主力,推动光模块价值量提升。2021 年,200G 和 400G 光模块的需求增长非常强劲。谷歌 3 年前便开始部署 400G 模块,但亚马逊直到 2020 年才开始部署,并对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 Meta 将 200G 的部署推迟到 2021 年, 但是迅速增长;谷歌 2x400G 模块的需求也对 2021 年的市场增长做出了贡献。根据 LightCounting 最新报告,虽然由于全球供应链的持续瓶颈,向亚马逊销售的 400G DR4 和向谷歌销售的 2x400G 模块低于预期,但两家公司都计划在 2023 年加大采购,因此预 计未来 200G 和 400G 产品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高速光模块产品需求增加将推动 光模块价值量上升。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2021 年以太网光模块产品平均价格较 2020 年增加 21%,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正在从性能较低的产品转向性能较高的产品。预计未来 光模块厂商盈利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光通信行业的快速发 展,光模块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两大特点:从产业链来看,光模块企 业加快并购重组,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区域发展来看,国内 厂商由于劳动力优势以及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在光模块行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以中际 旭创、华为和海信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已跻身全球光模块前五,全球 TOP10 光模块厂商中 半数都是中国厂商。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得益于中国国内对光器件和模块的强劲需 求,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从 2010 年的 15%增长到 2021 年的略高于 50%,已占 据行业半壁江山。

  硅光模块渗透加速,有望在 800G 时代迅速切入。根据 21 年 5 月 LC 对光收发器、AOC(有 源光缆)、EOM(嵌入式光模块)和 CPO(共封装光学)的预测显示,从 2016 年开始,基于硅 光的产品所占的份额开始上升,从 2018 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加快。硅光花了 10 年多的 时间才获得 25%的市场份额,但 LC 预测到 2026 年它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50%,将达到接 近 80 亿美元。400G 和 800G 等高速硅光模块将是未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各大 厂商在 400G 硅光技术方案中积累一定经验。硅光模块有望在 800G 时代迅速切入,在未 来持续上量。 国内光模块厂商积极布局,不断增强硅光技术研发。国内光模块厂商从低速光模块领域逐 步拓展至高速光模块领域,市占率提升显著,在传统光模块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在硅光 模块上,国内厂商积极布局,想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内企业进入该领域 较晚,与国外头部厂商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内厂商主要通过并购或者与外企合作的模 式,目前在封装技术、波导耦合等技术上取得一定成绩。光迅科技、中际旭创、博创科技、 华工正源、亨通光电等企业近年来陆续发布了基于硅光技术的产品技术方案,2023 年, 国内光模块厂商持续加大对硅光方案的技术研发,部分厂商有望取得一定突破,取得少量 收入。

  5G 基站建设稳步推进,拉动电信光模块需求增长。自 2019 年发放 5G 商用牌照以来,我 国 5G 商用已经三年,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截至 2022Q3,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 222 万个,较 2021 年底新增 79.5 万个,超额完成了全年 60 万个的目标,占移动基站总数的 20.71%,占比提升 6.4pct。根据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我 国力争到 2025 年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达 26 个,总数达到约 390 万个。5G 基站的稳步 建设将驱动电信市场光模块保持稳定增长。 三大运营商 5G 资本开支持续加码。我国三大运营商 5G 资本开支持续增加,2019-2021 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5G 资本开支总额分别为 2405 亿元、865 亿元、739 亿元。2022 年,预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5G 相关资本开支分别为 1100 亿元、340 亿元、345 亿元。运营商 5G 资本开支的增加将有效拉动 5G 前传、中传和回传光模 块需求。

  国内政策红利推动“双千兆”建设,提升 10G PON 光模块需求。国内《“十四五”信息 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和加快“千兆城市”建设,并 规划到 2025 年实现:10G PON 及以上端口数从 2021 年底的 500 多万个增长至 2025 年 底的 1200 万个;千兆宽带用户数也扩大近十倍至 6000 万户。此外,《“双千兆”网络协 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对 10G PON 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到 2023年底,10G PON 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 1000 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 3000 万户。伴随“双 千兆”建设逐步落地,预计国内 10G PON 光模块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

  光芯片成长空间大。根据 Gartner 数据,2021 年全球光芯片(含 CCD、CIS、LED、光 子探测器、光耦合器、激光芯片等)市场规模达 414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 达 561 亿美元,2021-2025 年 CAGR 为 9%。此外,基于源杰科技招股书,根据 LightCounting 并结合行业数据测算,2021 全球光通信用光芯片市场规模为 146.70 亿元, 其中 2.5G、10G 及 25G 及以上光芯片市场规模分别为 11.67 亿元、27.48 亿元、107.55 亿元。结合 ICC 数据测算,2021 年我国光芯片厂商的销售规模为 37.37 亿元。具体假设 如下: (1)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2021 年全球 2.5G 及以下光模块市场规模约 5.58 亿美 元,其中数据中心市场、接入网市场(包含光纤接入和 4G/5G 移动通信网络)分别约 1.24 亿美元和 4.34 亿美元;10G 光模块市场规模约 14.40 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市场、接入 网市场分别约 6 亿美元和 8.41 亿美元;25G 及以上速率光模块市场规模约 67.22 亿美元, 其中数据中心市场、接入网市场分别约 41.71 亿美元和 25.51 亿美元。 (2)相关毛利率、直接材料占光模块成本比例、光芯片及组件占光模块成本比例和光芯 片占光芯片及组件成本比例的数据参考中际旭创、联特科技、德科立、光迅科技等光模块 或光器件上市/拟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或年度报告等。

  光芯片国产化率不断提升,国产厂商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我国光芯片市场规模 迅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5G 产业发展》,我国光芯片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 6.1 亿元增至 2025 年 182.3 亿元,CAGR 为 97.28%,市场空间广阔,增速迅猛。此外,我 国政府在光通信产业进行重点政策布局,2017 年工信部发布《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 发展路线G 及以上速率 DFB 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 超过 60%,以实现高端光芯片逐步国产替代的目标。目前,2.5G/10G 激光器芯片基本实 现国产化突破,25G 及以上速率光芯片仍主要依赖进口。未来,随着国产厂商技术进一步 提高,高速率光芯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2.5G 及以下光芯片已实现高度国产化。2.5G 及以下光芯片主要应用于光纤接入市场,产 品技术成熟,国产化程度高,国外光芯片厂商由于成本竞争等因素,已基本退出相关市场, 国内光芯片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根据 ICC 统计,2021 年全球 2.5G 及以下 DFB/FB 激光器芯片市场中,国产厂商市场份额超 90%,其中武汉敏芯市场份额为 17%、中科光芯市场份额为 17%、光隆科技市场份额为 13%、光安伦市场份额为 11%、仕佳光子市场 份额为 9%,源杰科技市场份额为 7%,中电 13 所市场份额为 4%。 10G光芯片已实现部分国产化突破。我国光芯片企业已基本掌握10G光芯片的核心技术, 但部分型号产品仍存在较高技术门槛,依赖进口。根据 ICC 统计,2021 年全球 10G DFB 激光器芯片市场中,国产化率约 60%,其中源杰科技市场份额为 20%,云岭光电市场份 额为 6%,中电 13 所市场份额为 6%,中科光芯市场份额为 6%,武汉敏芯市场份额为 2%。 但是部分 10G 光芯片产品性能要求高,难度较大,主要依赖进口,如 10G VCSEL/EML 激光器芯片等,国产化率不到 40%。 25G 及以上速率光芯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5G 及以上光芯片包括 25G、50G、100G 激 光器及探测器芯片。随着 5G 建设推进,我国光芯片厂商在应用于 5G 基站前传光模块的 25G DFB 激光器芯片有所突破,数据中心市场光模块企业开始逐步使用国产厂商的 25G DFB 激光器芯片。根据 ICC 统计,2021 年 25G 光芯片的国产化率约 20%,但 25G 以上 光芯片的国产化率仍较低,约 5%,仍以海外光芯片厂商为主。

  光通信行业公司营收持续增长。营收方面,受益于下游数通和电信市场高景气,光通信企 业产品出货量保持增长,营收持续提升。2019-2022 年前三季度,7 家光通信企业营收均 保持增长态势。2022 年前三季度,中际旭创累计营收 68.65 亿元,同比增长 28.99%;华 工科技累计营收 88.51 亿元,同比增长 20.12%;新易盛累计营收 24.15 亿元,同比增长 19.57%;天孚通信累计营收 8.90 亿元,同比增长 16.15%;光迅科技累计营收 52.81 亿 元,同比增长 11.65%;博创科技累计营收 10.11 亿元,同比增长 22.58%;德科立累计营 收 5.69 亿元,同比增长 1.39%。 光模块和光器件主要公司积极提升盈利能力,毛利率稳中有升。主要公司 22 前三季度毛 利率呈上升态势,同比来看只有中际旭创、新易盛、华工科技三家公司毛利率有所提升, 但从环比来看,受益于疫情缓解、原材料上涨趋势放缓、高端产品逐步放量等因素,除光 迅科技和德科立以外的五家公司毛利率均取得提升。

  光通信行业公司业绩整体呈上升态势,龙头公司增速最快。归母净利润方面,除华工科技 和德科立外,其余五家公司均保持增长,其中中际旭创、新易盛和天孚通信三家龙头行业 增速最快,分别同比增加 52%、64%、30%,三家公司受益于下游数通市场高景气,高端 光模块、光器件产品快速上量。归母净利率方面,行业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德科立受疫情 影响较大,导致净利润和净利率同比均有所下降,但公司公司在手订单 5.35 亿元,与上 年同期相比增长 46.58%。在手订单充裕;华工科技因 21Q3 单季度处置长期股权投资产 生的投资收益较大,致 22Q3 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 64.88%和 55.91%,若剔除该投资收益来计算,实际经营利润同比增长约为 23%。

标签:  光耦怎么测好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