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专题报告:LED行业底部或已确认、新技术有望引领成长

admin 发布于 2024-04-20 阅读(11)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可将电能转化 为光能。它的显示原理是利用半导体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效应,使像素单元实现主动发光。 在电场驱动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电子和空穴经电极注入和相向传输结合成激子,而 特定材料中的激子衰变可产生 RGB 三原色。在驱动电路的控制下,LED 像素矩阵即可实 现彩色图像显示。当两端加上正向电压时,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发生复合引起光子反射从 而产生光,不同材料制成的 LED 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形成不同颜色。

  LED 最早在 1962 年出现,早期只能发低光度的红光,之后发展成其他单色光的版本,目 前已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也有所提升。由于具有能耗低、体积小、寿命 长、无污染、响应快、驱动电压低、色彩纯度高等特性,LED 取得了快速发展,广泛应 用于各种指示、显示、背光源、照明和城市景观等领域。

  LED 照明为最大下游应用领域,LED 背光、显示屏快速发展。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LED下游应用领域可划分为 LED 背光、LED 显示屏、LED 照明和其他 LED 应用四大类。其中 LED 照明为最大下游应用领域,可分为通用照明和专业照明。通用照明为一般场景下的 照明应用,专业照明又可分为 LED 室内照明、LED 户外功能性照明、LED 景观照明、汽车照明、植物照明、UV 光固化、杀菌、IR LED 等。

  2004 年,“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启动,我国 LED 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半 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数据,2008-2018 年我国 LED 通用照明应用规模占 比从 13.0%提升至 44.1%,成为我国 LED 各应用领域占比最高、发展最快的部分;通用 照明、景观照明和汽车照明三大照明类应用规模合计占比达 62.5%;2009-2010 年,下游 电视背光领域需求旺盛带动全球 LED 厂商集中扩产,LED 背光应用产值占比在 2009-2013 年逐渐提高,但由于下游需求放缓近年来占比有所回落;受益小间距 LED 不断渗透,近 年来 LED 显示屏应用占比从 11.0%提高至 15.2%,未来有望继续提升。

  海兹定律指引 LED 产业成长,行业发展日趋成熟。LED 产业拥有类似于半导体摩尔定律 的发展法则,称之为海兹定律(Haitz’s Law),即:每 18-24 个月 LED 亮度约可提升 一倍,每经过 10 年,LED 输出流明提升 20 倍,而 LED 成本价格将降至现有价格的 1/10。在海兹定律驱动下,LED 单芯片成本不断下降而亮度持续提升,技术演进驱动市场规模 实现持续增长,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自诞生以来,LED 经历了单双色显示到全彩屏 的发展历程,生产工艺日趋成熟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规 模实现快速增长。根据集邦咨询 LED 研究中心(LEDinside)测算, 2018 年全球 LED 显 示屏市场规模约为 58.41 亿美金,随着租赁市场、零售百货、会议室、电影院及 HDR 应 用等细分应用市场需求的增加,2022年全球LED显示屏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3.5亿美元, 2018-2022 年复合成长率为 12%。

  我国为 LED 产能转移主要受益者,各环节产值均位列全球第一。受益于成本优势、政府 政策支持和旺盛的下游需求,我国成为 LED 全球产能转移的主要受益者,经过十余年的 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 LED 生产基地。根据高工 LED 研究所(GGII)数据 显示, 2008-2018年国内LED产值从651亿元增长至5985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24.84%,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从产业链环节看, 我国 LED 产业从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环 节起步,并逐步向上游芯片领域拓展,从上游芯片、中游封装到下游应用领域各环节在 全球 LED 产业链中均处于优势地位。

  以 LED 产业链上游的 LED 芯片为例, 根据 LEDinside 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 LED 芯片厂实现收入 23.48 亿美元,占全球收入的 67%,相比 2017 年提高了 6 个百分点,预估 2019 年占比预计超过 70%。的 LED 的芯片厂商在成本控制、商业模式和产业集群等 方面相比海外厂商具有优势,因此近年来全球收入占比快速提升。随着企业 2017 年 以来新增产能持续投放,预计这一趋势有望持续。

  LED 行业具备较强周期属性,短期供需失衡决定行业周期波动。回顾过去十年国内 LED 行业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2009-2010 年:下游电视背光需求旺盛,带动全球 LED 厂商集中扩产,行业进入上升周 期;

  2011-2012 年:全球 LED 芯片产能持续扩张,行业供求关系反转,LED 芯片价格开始下 跌,行业景气度下滑;

  2013-2014 年:下游 LED 照明市场加速渗透,LED 景气度回暖,行业产值增速回升;

  2015-2016 年:MOCVD 国产化率迅速提高,LED 芯片产能快速释放,行业供给再次过剩, LED 芯片价格下降;市场竞争加剧,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

  2016-2017 年:随着供给侧产能减少及需求端照明应用渗透小间距 LED 市场爆发,LED 行 业再次进入上行周期,但厂商再次扩产导致 LED 芯片再次陷入供给过剩局面,行业 景气度从 17Q4 开始反转;

  2018 年至今:2018 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LED 下游需求萎靡,叠加 LED 上游芯片产能持续开出,导致主要厂商库存高企,我国 LED 芯 片价格持续下跌,行业产值实现同比负增长。

  由以上可知,我国 LED 行业在过去十年大致经历了三轮扩产周期,且供给侧的产线开出 情况和下游需求旺盛程度共同决定行业景气波动。当前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中,但 LED 芯片价格已于 19 年下半年开始企稳,随着主要厂商库存逐步出清,行业底部基本得以 确认。

  我们选取申万行业分类标准下电子行业下属子行业——申万 LED 指数作为研究样 本,发现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持续震荡影响,LED 行业整体增速开始放缓,需求增量逐渐减少,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板块毛利率、净利率等反映盈利 能力的指标自 17Q4 以来持续下滑,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从行业库存水位和存货周转情况来看,LED 板块存货水位自 17Q3 开始迅速走高,并于 18Q3 达到顶峰,在 19 年前三季度基本保持平稳,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存货周转天数自17Q3 进入上行通道,19Q1 行业平均周转天数超过 150 天。随着 LED 产业链厂商纷纷调 整稼动率,行业库存水位和存货周转情况有望改善。

  LED 上游芯片企业:LED 芯片于 17Q4 开始供需失衡,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主要 LED 芯片 价格下跌拖累国内芯片厂商毛利水平,主要芯片企业毛利率持续下跌。与此同时,龙头 企业和新进入者持续扩产导致库存高企,板块存货周转天数提高。

  LED 中游封测企业:受上游芯片降价和下游小间距产品景气度较高的影响,LED 中游的 封测企业供需格局较好,企业盈利能力和存货周转情况维持在正常水平。小间距 LED、 显示屏等细分领域的 LED 封装相比照明 LED 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行业集中度较高,因 此国内领导厂商如国星、聚飞等在行业下行周期仍维持不错的毛利水平。

  LED 下游应用企业:由于小间距 LED 从 2016 年开始爆发,在室内专用显示领域实现对 DLP 和 LCD 显示屏的逐步替代,行业龙头厂商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全面提升 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因此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毛利率和存货周转天数保持基本保持 平稳。

  LED 显示行业一般采用间距来对产品规格定义,LED 显示屏的间距指两枚相邻 LED 灯珠 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如P8指LED 像素点之间的距离为8mm,P10指像素点间距离为10mm。 灯珠尺寸和灯珠之间的距离越小,LED 显示屏像素密度(PPI)越高,因此灯珠尺寸和相 邻灯珠间距直接决定 LED 显示屏在单位面积下的分辨率和成像效果。

  LED 灯珠间距不断缩小,显示效果更加细腻。在 LED 发展早期,由于 LED 灯珠间距较大, PPI 较低,因此 LED 显示屏成像细腻程度不高,多采用单基色、双基色或全彩显示文字 或图像,多用于中低端领域。由于观众在距离较远时对于显示屏分辨率要求较低,因此 早期 LED 显示应用场景以户外显示为主,适合受众距离较远时观看。

  要提高 LED 显示屏像素密度,可通过缩小 LED 灯珠尺寸和灯珠间距来实现,从而实现更 加细腻的显示效果。更高像素密度意味着同等显示面积下 LED 显示屏能容纳更多数量灯 珠,灯珠数量增多推动 LED 显示屏生产成本提高,且灯珠尺寸和灯珠间距缩小对 LED 显 示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小间距 LED 性能优势明显,形成对 LCD、DLP 技术的替代趋势。小间距 LED 指相邻灯珠 点间距在 2.5 毫米以下的 LED 背光源或显示产品。相比传统背光源,小间距 LED 背光源 发光波长更加集中,响应速度更快,寿命更长,系统光损失能够从传统背光源显示的 85% 降低至 5%;相比传统 LED 显示期间,小间距 LED 通过缩小灯珠尺寸实现更高分辨率,在 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和色彩饱和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且具有无缝和长寿命等特点。小 间距 LED 可以做到无视觉拼缝和无限延展,且在亮度、色彩和可靠性等方面逐年提升。 近年来,小间距 LED 开始从室外显示向室内进军,形成对液晶拼接屏(LCD)和传统数字 光处理投影技术(DLP)的替代趋势。

  成本下降驱动小间距 LED 产品快速渗透。小间距 LED 相比传统背光源、传统 LED 显示屏 性能优势明显,近年来从室外走向室内,取得快速发展。早在 2010 年,小间距 LED 显示 技术就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直到 2015 年市场规模才开始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上游 LED 芯片价格下降和中游封装技术成熟是小间距 LED 快速渗透的主要原因。灯珠成本约占 LED 显示屏成本的 50%-70%,而小间距 LED 屏灯珠间距较小,同样面积容纳灯珠数量更多, 灯珠成本占比达到 70%,因此灯珠价格直接决定小间距 LED 的整体成本。

  2015 年以来,MOCVD 国产化率迅速提高,LED 芯片产能快速释放,而 LED 芯片约占 LED 灯珠生产成本 30%-40%,芯片价格下降有效降低了 LED 灯珠价格,推动小间距 LED 快速 渗透;此外,中游封装厂商技术成熟和产业转移带来的规模效应也带来 LED 灯珠成本下 降,叠加企业在供给侧的持续推动,小间距 LED 品类不断增多,从平均 10mm 向 2mm 以下进发,主要包括 P2.5、P2.0、P1.9、P1.6 和 P1.2 等型号,并开始与 DLP 和 LCD 竞 争室内显示市场。

  从现有产品布局来看,小间距 LED 各产品处于全面、高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形成 P1.2 主导高端市场、P1.5 主打性能、P1.8 主导价格的市场格局。成本下降和厂商降价使得 P1.8 级别的产品迅速下沉,成为三四线市场都可接受的“超经济型大屏技术”,应用领 域持续深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中商产业研究院指出,2013-2017 年我国小间距 LED 市场规模从 5.7 亿元增长至 46.0 亿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70 亿元,2013-2020 年复 合增长率为 62.43%。

  从专显市场向商用、民用市场扩张,小间距 LED 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近年来小间距 LED取得快速发展,但由于成本和技术问题,目前主要应用于政府、公安、交通、能源和电 视演播等专业显示领域,这些下业对显示屏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成像质量要求相对 较高,因此成为小间距 LED 首先打开的下游应用领域。随着显示技术持续精进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下降,小间距 LED 在会议室、教育、商场以及电影院等商用显示市场迎来爆发, 渗透率迅速提升,未来将步入数千亿市场规模的高端民用市场,再次打开向上成长空间。

  海外需求升温,小间距 LED 进军国外市场。由于外企对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 小间距 LED 海外推进进度晚于国内 1-2 年,但从 2018 年开始海外小间距需求已经提速, 且以高端显示需求为主,预计未来将维持较高增速。而我国 LED 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 位,2018 年全球排名前 8 的 LED 厂商中有 7 家来自中国,前八厂商占据全球 50.2%市场 份额。由于国内 LED 厂商具备较高市场地位和产业支配权,未来业绩有望随着海外小间 距市场回暖而获得较大成长空间。

  “超高清”显示时代来临,背光升级拉动 LED 需求。2019 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 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部委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9-2022)》,按照“4K 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4K 和 8K 电视对高动态范围(HDR)、高色域、高对比度、高 光效、高分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发展新型的 LED 背光源技术和产品意义重大。应 用新型的荧光材料(如窄发光谱荧光粉、量子点)和新型封装技术实现高清电视高色域 需求,同时应用背光源的 HDR 或局部调光技术,实现高对比度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 前景。到 2020 年,预计符合要求的 4K 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 40%; 到 2022 年 4K 电视在全球渗透率到 70%以上,对应 1.75 亿台 4K 电视销量,而 8K 电视终

  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将超过 5%。同时,液晶屏尺寸越大,背光模组所要求的 LED 器件数量也越多、尺寸也越大,从而对 LED 需求的拉动也越为明显。 从“小间距”向“更小间距”进发,Mini/Micro LED 为 LED 未来发展方向。回顾 LED 发 展历程,传统 LED 的发展脉络具有渐进式特征,即市场多数品牌是从室外 LED 显示、大 间距 LED 逐步过渡到小间距产品,进而进入到 P2.5 间距以下的小间距和微间距市场, 并逐步在室内显示领域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灯珠间距不断缩小,显示效果持续提升。

  小间距 LED 从 2016 年以来快速发展,已成为现阶段 LED 显示增长主力。目前 LED 小间 距显示技术、工艺和产业链配套已较为成熟,成本价格不断下降,已成功打开室内显示 的广阔空间。但是小间距 LED 仍然存在物理上的技术限制,因此更小间距的 Mini/Micro LED 开始映入大众眼帘。

  从本质上来说,Mini LED 和 Micro LED 与传统小间距 LED 相似,都是基于微小的 LED 晶 体颗粒作为像素发光点,区别在于相邻灯珠点间距和和芯片尺寸不同。Micro LED 要求 相邻灯珠点间距小于 0.1mm(P0.1),且芯片尺寸一般小于 50μm,像素单元被高密度集 成在一个芯片上;Mini LED 点间距介于 0.1mm(P0.1)至 1.0mm(P1.0)之间,芯片尺 寸介于 50-200μm,而小间距 LED 芯片尺寸则大于 200μm。由此可见,Mini LED 和 Micro LED 在小间距 LED 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灯珠间距和芯片尺寸,是小间距 LED 显示进一 步精细化的结构,被认为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

  由于芯片尺寸存在差异,各 LED 显示技术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更小的像 素间距意味着更近的观看距离,传统 LED 显示以照明和显示器背光模块为主;传统小间距 LED 通常应用于大尺寸且对画质要求一般的显示场景;Mini LED 既可作为背光源应用 于大尺寸显示屏、智能手机、车用面板以及电竞型笔记本等产品,也可以 RGB 三色 LED 芯片实现自发光显示;而 Micro LED 具备极小间距、高对比度和高刷新率,适用于智能 手表、AR、VR 等近距离观看的智能穿戴领域,目前苹果、三星等消费电子巨头已开始相 关技术投入,未来有望实现产业化。

  Micro LED 技术,即 LED 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 阵列,是将 LED 进行薄膜化、微缩化和矩阵化的结果。Micro LED 一般要求芯片尺 寸小于 50μm,可实现每个图元单独定址和单独驱动发光。从显示效果上看,Micro LED 继承了无机 LED 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以及反应时间快等优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 背光源的特性,具备体积小、轻薄的特点,可轻易实现节能的效果。

  与传统 LED 显示屏相比,MicroLED 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微缩化,其像素大小和像素间距 从毫米级降低至微米级;二是矩阵化和集成化,其器件结构包括 CMOS 工艺制备的 LED 显示驱动电路和 LED 矩阵阵列。

  相比目前主流显示技术 LCD 和 OLED,Micro LED 显示拥有显示亮度高、可视角度大、使 用寿命长、响应时间短和低功耗等诸多优势,因此发展前景被行业普遍认可,甚至被认为是颠覆产业的新一代显示技术。从目前发展情况看,Micro LED 技术虽然优势明显, 但目前仍面临巨大的技术和成本瓶颈,在一些关键技术(如微缩制程和巨量转移)上仍 有待突破,因此短期难以实现量产和规模化应用。

  生产流程:Micro LED 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在氮化硅或氮化镓外延片上将 LED 晶粒阵列化 和微缩化,使其尺寸达到 50μm 以下;然后将微缩化后的 LED 芯片批量转移至 TFT 或 CMOS 电路基板上(巨量转移),形成超小间距 LED;最后利用物理沉积法进行保护与上 电极,完成上基板的封装,即可完成 Micro LED 的制作。

  作为新一代显示产品,Micro LED 未来主要在 LCD 与 OLED 的现有市场展开应用,目前各 企业规划方向包括 AR/VR、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汽车仪表与与中控、大尺寸和超大尺寸电视等。但在目前阶段,Micro LED 在制造工艺和技术上仍存在瓶颈,在巨量转移、 像素光源和超高密度封装等环节仍有待突破,因此目前仍未实现大规模量产,技术不成 熟和成本高企也极大影响了该项技术的落地进程。

  巨量转移成为 Micro LED 技术突破的关键。目前制约 Micro LED 的技术瓶颈主要有三 个,一是巨量转移,即如何将 Micro LED 芯片批量式转移至 TFT 电路基板上,并按照微 米级周期组装构成高密度级二维阵列结构,二是三基色 Micro LED 的像素光源问题;三 是 Micro LED 的封装问题,由于三基色 Micro LED 的像素组装尺寸微米化受限,难以实 现超高密度封装。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巨量转移是 Micro LED 生产工艺中面临的最大障碍, 如何综合良率和效率,将数以万计的 LED 芯片转移至 TFT 基板上,是 Micro LED 制备中 面临的最大拦路虎。

  目前 Micro LED 的巨量转移主要有物理转移和化学转移两种方法。其中物理转移方法主 要包括以 LuxVue 为代表的静电吸附转移技术;而化学转移方法主要包括以 X-Celeprint 为代表的微转移打印技术(μTP 技术)

  从产业链环节角度看,Micro LED 产业链可大致分为上游的芯片制造和巨量转移、中游 的面板制造和下游的整机应用 4 个部分。关键设备方面,除了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 (MOCVD)、测试和封装设备外,还包括巨量转移设备。面板制造除 TFT 制程外,还包括 巨量转移制程和微型化封装制程。

  各家厂商抓紧布局,产业化进程萌芽初现。早在 2012 年,索尼在 CES 上推出的“Crystal LED Display”55 寸电视产品就采用了 Micro LED Display 技术,标志着 Micro LED 技 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开始应用;截至 2016 年,苹果已经收购了 4 家具有 Micro LED 专利 的公司,再次引发市场关注。而在 2020 年 2 月举行的 ISE 2020 大会上,三星展示了其 商用显示设备 The Wall 商业版,它是三星的 Micro LED 产品,尺寸达到 538 英寸,分 辨率达到 8K,外形做到了几乎零边框;国内雷曼光电则推出了新一代基于 COB 技术的 0.6mm 间距的 Micro LED 显示屏,Micro LED 商用化进程萌芽初现。

  Micro LED 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将实现快速增长。根据 Yole 预测,全球 Micro LED 显示 屏出货量将从 2019 年的约 610 万片增长至 2025 年的 3.29 亿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4.38%,,显示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的 6 亿美元飙升至 2025 年的 205 亿美元,年均复 合增长率高达 80.1%。LEDinside 也在 2019 年的报告中指出,Micro LED 各项功能性指 标( PPI、亮度、功耗、薄度等)均表现优异,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0400 亿美元。

  Mini LED 又名“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最早由晶电所提出,指晶粒尺寸在 50 微米 至 200 微米的 LED。Mini LED 的灯珠间距和芯片尺寸介于小间距 LED 与 Micro LED 之 间,也可认为是在传统 LED 背光基础上的改良版本。Mini LED 具有异型切割特性,搭配 柔性基板可实现高曲面背光的形式,通过局部调光拥有更好的演色性,能够给液晶面板 带来更为精细的 HDR 分区,厚度与 OLED 相近且更加节能。

  与 Micro LED 相比,Mini LED 无需克服巨量转移的技术门槛,技术难度较低而生产良率 更高,更容易实现量产,目前部分厂商已进入规模量产阶段。生产设备方面,Mini LED可使用大部分传统 LED 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从应用角度看,Mini LED 目前拥有两种应用路径,一是取代传统 LED 作为液晶显示背光 源,采用更加密集的灯珠间距改善背光效果;二是以自发光的形式实现 Mini RGB 显示, 在小间距 LED 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密集的芯片分布,实现更细腻的显示效果。由于 Mini LED 背光技术相对成熟,目前 Mini LED 的应用以 LCD 背光源为主,行业内厂商纷纷推 进;而 Mini RGB 现阶段仍面临技术困难和成本问题,显示产品相对较少,主要为展示用品。

  背光技术发展推动液晶显示效果持续提升。液晶显示的基本原理为:在液晶显示屏通电 时 ,屏幕内部的液晶分子排列变得有序,使得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容易通过;不通电时, 液晶显示屏排列变得混乱,阻止光线通过。背光透过液晶分子和彩色滤光片实现图案的 彩色化显示。因此,背光源对 LCD 显示的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起到关键作用,LCD 显示 技术的革新与背光源方案的持续演进密不可分。

  回顾 LCD 显示背光技术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LCD 背光技术经历了 从最初的 CFFL 背光到传统 LED 背光、量子点背光,再到 Mini LED 背光等技术节点。背光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液晶屏显示效果效果持续提升,让人们得以享受超高清视觉盛宴。

  Mini LED 背光将已经成熟的 LCD 技术与 LED 相结合,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推出周期,因此 在背光应用领域首先形成突破。采用 Mini LED 背光技术的 LCD 显示屏,在显示亮度、对比度、色彩还原能力和 HDR 性能等方面优于传统 LED 背光方案,相比 OLED 显示则在 成本和寿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大尺寸电视、笔记本电脑、车用面板和户外显示屏等 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终端厂家陆续推出 Mini LED 新品,Mini LED 爆发在即。由于 Mini LED 作为背光源能够利用已有的 LCD 技术基础,可在传统 LED 设备上进行升级,结合已经成熟的 RGB LED 技术,相比传统 LED 具备超高对比度、超薄厚度和可挠可卷的特性,相比 OLED 在对比 度、寿命能耗和制作成本等方面存在优势,因此终端厂商纷纷布局。2019 年以来,以苹果、TCL 集团、微星等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先后推出采用 Mini LED 背光方案的终端产品, 持续引爆市场关注度。

  终端 TV、显示面板厂商:2019 年以来,以京东方、TCL 和海信为代表的显示面板或终端 TV 巨头纷纷推出 Mini LED 电视及其相关解决方案。其中,TCL 是全球首家尝试将 Mini LED 技术应用于电视上的尝试,它于 2019 年 10 月推出的基于 Mini LED 的 65 寸 4K 电视 售价 14000 元,价格远低于同等尺寸的 OLED 电视,却能实现与 OLED 电视接近的显示效 果,具备性价比优势;在 2020 年 CES 上,TCL 发布了全球首款 8K Mini LED 电视,搭载 了名为 Vidrian 的 Mini LED 技术,在保持电视轻薄的前提下,还拥有比 OLED 更高的亮 度,在色域、高对比度和动态范围以及 HDR 效果上均有不错表现。

  笔记本厂商:微星、华硕首发 Mini LED 屏笔记本电脑,其他 PC 厂商有望跟进。在 2020 年 1 月的 CES2020 上,微星推出全球首款搭载 Mini LED 显示屏的电脑 Creator 17,该 电脑覆盖 100% DCI-P3 色域,支持 HDR,且峰值亮度超过 1000nits,它拥有 240 个局部 调光控制区域,理论上避免了漏光和背光不匀的现象;此外,华硕推出的“超神 X”成 为全球第二款搭载 Mini LED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该电脑搭载通过 VESA HDR1000 认证的 17.3 英寸屏幕,实现 4K 分辨率且厚度仅为 3.5mm。微星、华硕相继推出搭载 Mini LED 背光方案的电竞笔记本代表笔记本 Mini LED 进入商用时代,实现 Mini LED 应用领域从 电视到个人 PC 的扩大,其他笔记本电脑厂商有望跟进。

  作为从小间距 LED 向 Micro LED 演进的过渡形态,Mini LED 生产工艺相对成熟,在 Micro LED 存在技术瓶颈无法快速发展的情况下,Mini LED 成为各 LED 企业的发展突破口。各 家 LED 企业纷纷布局 Mini LED,推动 Mini LED 实现强势崛起。从应用领域看,Mini LED 的应用仍以作为背光显示为主,目前全球主流厂商基本完成了 Mini LED 完成 Mini LED 背光研发进程,进入小批量试样或大批量供货阶段,如上游 LED 芯片厂商三安、华灿、 晶电等,中游封装长的国星、瑞丰、晶台等;下游面板厂的群创、友达、京东方、华星 等,LED 显示屏厂商利亚德、洲明、奥拓电子等。

  Mini LED 芯片工艺日趋成熟,上游厂商积极扩产。Mini LED 背光由于芯片数量消耗较 大,调光区域较为精细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相较传统 LCD 更高,因此目前主要用于 8K 超 高清液晶电视、高端电竞笔记本电脑和超高清显示器等高端显示产品。虽然 Mini LED 芯 片在生产线的线宽精度和芯片小型化等环节具备一定难度,导致产品附加值高于中低端 芯片产品,但目前技术储备已较为成熟,以三安、华灿和晶电为代表的芯片已开始积极 扩产。随着上游积极扩产和良率提升,预计 Mini LED 芯片成本将持续下降,而成本下降也将加速 Mini LED 的普及。

  Mini LED 包括自发光和背光两种技术,目前受技术和成本影响,Mini LED 的应用以作 为背光源为主,而 Mini RGB 显示较多用于展示产品。Mini LED 背光主要应用于 LCD 屏, 而国内液晶面板产业的强势也为Mini LED背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部分Mini LED 背光封装企业采取与液晶面板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研发生产,共同推动国内 Mini LED 产业链走向完善。一批技术、规模和资金实力兼备的 LED 封装企业脱颖而出,有望 成为全球 Mini LED 封装的领军企业。

  的 Mini LED 封装企业包括国星光电、鸿利智汇、聚飞光电、瑞丰光电和兆驰股份 等。当前 Mini LED 产业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大多数厂商均处于研发和小批量出货阶 段,仅有个别厂商营收达到千万级别。Mini LED 背光封装企业积极扩张产能,以应对未 来可能爆发的下游需求。

  我国 LED 显示屏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18 年全球排名前八的厂商有 7 家来自中 国,前八厂商占据全球 50.2%市场份额。以利亚德、洲明科技、奥拓电子和艾比森为代 表的 LED 显示龙头已相继推出 Mini LED 显示屏,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以利亚德为例,公司拟通过可转债募资 8 亿元,用于 LED 应用产业园项目,包括 Mini LED 生产制造基 地及特型屏的研发制造基地,为现有智能显示业务的产能扩大及新产品延伸服务;此外, 公司与晶电旗下元丰新科技共同成立项目公司,主要进行 Mini/Micro LED 的研制及生 产,预计于 2021 年试产,2022 年达产。

  Mini LED 在小间距的基础上将像素点进一步缩小,且相比 Micro LED 技术较为成熟且具 备成本优势,已于 2018 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市场一致看好 Mini LED 的应用成长潜力, 以苹果为代表的国际终端大厂先后推出 Mini LED 产品,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响应,有望 带动 Mini 背光产品放量。据 Arizton 数据,2018 年全球 Mini LED 市场规模仅约 1000 万美元,随着上下游持续推进 Mini LED 产业化应用,Mini LED 下游需求迎来指数级增长,预计 2024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扩张至 23.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47.88%;高工 LED 研究院(GGII)指出,国内 Mini LED 市场到 2020 年将增长至 22 亿美元,年复合增 长率为 175%,增速快于全球平均水平。

  投资策略:LED 行业具备成长和周期的双重属性,行业供需两侧的动态变化决定其周期 性,而以 Mini/Micro LED 为代表的新一代 LED 显示技术逐步渗透,市场份额向头部集 中则赋予行业龙头企业以成长性。经过超过两年的去库存周期,主要 LED 芯片厂商产能 已有效收缩,主要厂商库存逐步出清,行业供需关系实现边际改善;而在点间距持续缩小趋势下,Mini/Micro LED 有望推动产业链公司进入新的成长周期。我们看好行业景气 回暖和 Mini/Micro LED 逐步渗透给 LED 板块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推荐评级。建议关 注规模与技术兼具,充分受益行业集中度提升且积极布局高端显示的国内龙头企业。建 议关注,如齐普光电、安邦电气、汇大光电等相关公司。

标签:  自闪发光二极管原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