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之——陕西宝鸡宝光电工厂(4401)

admin 发布于 2024-08-04 阅读(5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的战争威胁和经济封锁,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全面破裂,1964年8月4日,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我国周边地区战争因素急剧增长。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重大决策,一场历时17年之久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我国70%的工业布局在东部沿海和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一旦发生战争,工业将被重创,国民经济势必会陷入瘫痪状态,这对国家的国防及经济安全极其不利。基于这些考虑,中央决定把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进行战备工作。陕西省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为继四川、贵州、云南后,全国最重要的三线建设省份。宝鸡既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又是陕西省的战略后方之一,境内拥有宝成铁路、陇海铁路,交通便利,战略地位突出,为此,宝鸡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在宝鸡选点的三线个,其中大三线个,涉及机械、电子、航天、航空、冶金、化工等。宝鸡县也因三线日升格为地级市。

  四机部当时在陕西宝鸡布局的工厂有:建光机器厂、宝光电工总厂、金山无线电器材厂、宏声无线电器材厂。宝光电工总厂位于宝鸡市钓渭公社(今宝鸡市高新区钓渭镇)疙瘩沟村,军工代号4401,通讯地址为宝鸡39号信箱,主要负责生产线日破土动工,整个厂区建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子中,两侧的大山是天然的庇护所,非常隐蔽。建设初期的宝光厂所在的位置非常荒凉和偏僻,山林里零散的居住几户村民,当时援建的职工大部来自辽宁、北京、四川、上海、山东、西安等地,他们有技术工人、有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他们为了国家的国防经济建设义无反顾的来到大山中援建。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危险,因此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首先要确保厂房修建,尽快完成投产,所以早期的建设者是没有住房的,他们一少部分住在附近的村民家的牛棚里,大部分住在席棚子中,当时的物资非常匮乏,他们吃的最多的就是用高粱米面做的面条,这种面很难消化,职工们打趣的称之为“钢丝面”,虽然吃不好,住的也不好,但没有一个人有任何怨言,依然非常乐观且积极的奋战在建设一线。他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模范,都想尽早完成建设任务。

  1973年夏,还处于建设中的宝光电工总厂区遭遇严重山洪,很多建设中的厂房被洪水淹没,有些建筑材料被洪水卷走。洪水还未退去,宝光厂的全体职工和家属就展开了自救,齐心协力抗击洪水,他们一起排洪清淤,在抗洪过程中,职工们还创作了《抗洪凯歌》,身在疙瘩沟,眼望北京城,战鼓分外响,战旗分外红......,洪水面前,宝光职工没有退缩,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洪水过后,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中,终于在1974年12月完成了宝光电工总厂的建设,随后进行试生产。

  宝光电工总厂是我国最早开发研制真空灭弧室的企业之一,刚刚建成不久的宝光在1975年就开始了真空灭弧室的研制和开发。宝光当时不光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大院校的毕业生加入,还在宝鸡本地招收工人,当时如果进入到宝光工作,是值得骄傲,令人羡慕的。随着工厂逐步走向正轨,生活区的条件也进一步改善,建起了职工公寓、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托儿所、工人俱乐部、商店、澡堂、邮局、银行等,每周的电影放映日除了职工和家属们观看,还会引来附近的村民。厂里很多东北和上海的职工,他们吃不惯面食,如果想吃大米,需要到县城购买或置换,用50斤面粉加上3块多钱可以换一袋50斤重的大米。

  1980年我国结束三线建设,进入全面的改革开放,很多三线企业倒在了军转民时期,而宝光厂却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腾飞,1982年电子工业部同意宝光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真空灭弧室技术和设备,引进新设备和技术的宝光产品得到了质的飞跃,1988年宝光被机电部和能源部确定为高压线年代初因企业发展需求,宝光整体搬迁到宝鸡市区。

  1997年,陕西宝光电工总厂整体改制为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宝光生产的电真空产品、真空灭弧室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如今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宝光三线人的艰苦付出,五十多年前,他们告别优越的大城市,离开亲人和朋友,来到荒山进行艰苦创业,疙瘩沟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他们把最美好的韶华留下了这里,宝光也成为他们永恒的回忆与牵挂。

  搬迁后的宝光老厂区被移交给当地政府,如今大部分建筑还在,基本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斑驳的墙体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宣传标语,厂房在岁月的洗礼下虽有些破败,但依然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标签:  宝光真空开关一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