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本应在校园中汲取知识养分的部分未成年人,却陷入进厂做日结临时工的困境,这背后潜藏着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调查,在广州番禺、白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地的部分工厂,存在一定数量未成年日结临时工。他们多来自周边城市或农村,因家庭经济困窘、缺乏有效监管或受不良中介诱骗,过早踏入工厂。年龄多在 16 - 17 岁,甚至有未满 16 岁的童工。这些工厂涵盖服装加工、电子制造、塑料制品等行业,利用日结临时工应对生产任务的临时与季节性变化,而未成年人成为被利用的群体。
他们面临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闷热潮湿的车间里,通风差、异味重,如服装加工厂,缝纫机声嘈杂,灰尘与纤维碎屑纷飞,工作时长却达 10 - 12 小时甚至更久,休息时间少且不固定。电子厂中,未成年人长时间重复单调机械动作,如焊接微小元件、组装手机部件等,眼睛与手部压力巨大,易患近视、腱鞘炎等职业病,且因缺乏劳动保护培训与设备,操作危险机器时安全风险极高,意外受伤频发。
薪资待遇方面,日结工资虽有,但极为微薄。按工作量或时长计算,每小时工资常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如部分电子厂仅 10 - 15 元左右,还常遭克扣,工厂以产品质量不合格、效率低等为由随意扣薪。权益保障更是缺失,因未签正式劳动合同,权益受侵时难以维权,工厂也不购买社会保险,一旦生病受伤,高额费用只能自行承担,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他们无疑是沉重打击。
这种经历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身体上,高强度劳动与恶劣环境阻碍身体发育,致营养不良、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在本该无忧的年纪面对繁重工作、严厉管理与复杂人际关系,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丧失接受教育与正常社交机会,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受限,职业与人生道路也变得狭窄艰难。
我国法律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 16 周岁未成年人,对已满 16 周岁未满 18 周岁者也有严格劳动保护规定,但在广州这些工厂,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劳动监察部门监管存漏洞,检查力度不足,部分工厂与基层管理组织勾结,通过隐蔽用工、虚假登记逃避监管,不良中介为逐利违法介绍未成年人进厂,为非法行为提供便利。
为改变现状,各方需共同担责。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劳动监察力量,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严厉惩处违法企业,加强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法律宣传教育。学校要与家庭紧密合作,关注学生状况,为有辍学或经济困难倾向的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家庭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重视子女教育成长,勿因短期利益让孩子进厂。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也应积极作为,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助力他们回归正常生活与学习轨道。
广州未成年进厂做日结临时工的现状堪忧,需各方协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构筑健康、安全、合法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在适龄阶段接受教育、茁壮成长,如此方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为下一代铸就更美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